文档详情

“一路一带”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作用.doc

发布:2018-05-26约3.47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题目(中)“一路一带”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作用       专业与班级: 海洋科学1402 姓名: _ 董宁倩____________ 学号: 3140101131 指导教师: 徐晓虹 “一路一带”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作用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不平衡发展论”转向“平衡发展论”,随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取得一定但有限的成果,原因除了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因素,还在于缺少有活力的经济活跃点起辐射带动作用。政策倾斜的资金虽然数量可观,但是一旦分散在广袤的中西部,平均每单位区域的可利用国家扶持资源也就少了。解决对策可以借鉴改革开放采取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理念,在中西部地区遴选合适的经济发展点、经济带,重点扶持,然后起到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一路一带”对中国区域经济平衡、特别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人为的搭建了一条贯穿广袤西部区域的活跃经济带,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关键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西部经济发展,一路一带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和原因 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人均收入来看,中国三大经济带(东部、中部、西部)都存在巨大差异,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经济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自身经济素质水平决定生产率和自身产业战略的制定外因,主要是指国家,国家政策倾斜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引起资本的流动,间接影响带来地区所有制结构、市场化水平等多方面的变化。一个地区如果在某个行业具有规模优势,就可以获得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如果它的产量在全国占的比重很大,那么它就成为垄断厂商,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历史上发展水平就比西部和中部高,建国后东部的经济基础也较其他两地区,然而国家出于政治战略上的考虑而向中部、尤其西部倾斜,造就中西部的快速发展。这样并不是我国地区发展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对立矛盾,存在的只是理性经济主体面对稀缺资源的竞争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差距演进与政策转型几乎是同步的,政策因素在区域差距中扮演了很重要的引起因素。大致来讲,主要经历了三大时期:? (一)1950--1978年: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新中国刚成立时农业比重大,工业生产严重不足,属于现代工业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0%左右,并且70%集中在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许多产业无法形成产业链。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家利用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这一战略持续了约30年时间,一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的追求国家投资大规模西进的政策未能起到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预期效果。? (二)1979年--1991年: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即优先发展沿海,实现各地区的非同步但共同富裕。1978年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后,中国启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借鉴各国区域开发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包括:政策目标由过去的追求区域平衡发展转向以效率为中心的区域非均衡发展;开发的重点区域由过去的中西部地区转向沿海地区;政策工具由单一的指令性计划下的国家投资转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家的非均衡发展思想尤其体现在地区开发的制度创新和差别性的地区开放政策。 在这一阶段,政府认识到原有经济体制下生产力均衡布局思想束缚了经济发展,按照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区域的发展应该是有层次、分阶段逐步进行的。在现有资源前提下,政策主要选择先行发展具有绝对优势或具有相对优势且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优先发展那些具有较强增长优势的地区,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及其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区域的共同发展。这一时期大约持续了20年[1]。? (三)1992年—迄今:注重公平的协调发展战略时期。即通过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以及东西互动拉动中部,逐步实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制定区域政策的立足点,即区域政策的重心放在了解决区域之间的公平问题上。? 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在动态的均衡—非均衡—区域协调经济发展战略的框架下,经历了四次调整。第一、二次调整使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成为优势区域,第三次是始于1999年底的协调发展战略,东北三省和华南经济圈成为优先突破的区域,收效较为显著,但西部大开发战略收效不十分明显。3 二.促进西部经济政策建议 ??对于宏观层面,应该以政策协调政策倾斜,重要的是完善“区域政策制度基础”。国家的区域优惠政策要在这一制度框架下运行,不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