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西大学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二).docx

发布:2016-11-10约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9 注:括号内为活荷载值,未用括号的为恒载值。 3.4 风荷载计算 为了简化计算,作用在外墙面上的风荷载可近似用作用在屋面梁和楼 面梁处的等效集中荷载替代。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节点处的集中风荷载 标准值: Wk ???s?s?z?0 (hi ??hj )B / 2 3.4.1 基本风压: 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该工程所在地南宁 50 年 一遇的基本风压?0 =0.35KN/m。 3.4.2 风荷载体型系数μS: 风载体型系数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 7.3 节查 得: 迎风面取 0.8,背风面取 0.5,合计为 ?s ??1.3 3.4.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因建设地点位于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所以地面粗糙度为 C 类, 根据楼层离地面高度查表分别取值。 3.4.4 风振系数βz: 基本自振周期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用 T1=0.08n(n 是建筑层 数)估算,大约为 T1=0.08×7=0.56s0.25s,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 风向风振的影响, ????1?????z ,由?T 2 ??(0.62×0.35)×0.562=0.068, ? z 0 1 z 查表的?=1.20;由 H/B=24/5.15=4.7,H≤30m,查表的ν=0.47;βz 的计算 结果见表 2。 表 2 风振系数βz 层号离地面高度 (m)相对高度 z/H ξ ν ψz μz ????1?????z z ? z14.50.191.20.470.070.741.05328.10.341.20.470.210.741.160311.70.491.20.470.370.741.282415.30.641.20.470.600.741.457518.90.791.20.470.730.831.496622.50.941.20.470.910.851.604 3.4.5 各层楼面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 表 3 各层楼面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层 号离地 面高 度 (m) μz βz μs w0 (kN/m2) h 下 (m) h 上(m) 受风面 宽度 B (m) Wk ? ?z?s?z B(h下2 (kN)14.50.741.0531.30.354.53.65.157.3928.10.741.1601.30.353.63.65.157.24311.70.741.2821.30.353.63.65.158 .00415.30.741.4571.30.353.63.65.159.09518.90.831.4961.30.353.63.65.1510.47622.50.851.6041.30.353.635.1510.54 ⑧轴横向框架在风荷载作用示意图(左右风荷载大小相同) 第四章 楼板设计 所选计算的楼板为标准层 s-p、5-8 轴间的楼板,位如图 4.1 所示 B1 区格板。 5000 2400 B1 2400 B2 2400 B2 图 4.1 所选 B1 双向板位置示意图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楼板长边与短边之 比小于 2 时,宜按双向板计算。楼板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 2,但小于 3.0 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按沿短边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时,应沿长边方向布 置足够的构造钢筋。 楼板 B1 按双向板计算,楼板按照弹性方法进行。 双向板按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 ①多跨连续双向板跨中最大正弯矩: 为了求得连续双向板跨中最大正弯矩,荷载分布情况可以分解为满布 荷载 g+q/2 及间隔布置 ??q/2 两种情况,前一种情况可近似认为各区格板 都固定支承在中间支承上,对于后一种情况可近似认为在中间支承处都是 简支的。沿楼盖周边则根据实际支承情况确定。分别求得各区格板的弯矩, 然后叠加得到各区格板的跨中最大弯矩。 ②多跨连续双向板支座最大负弯矩: 支座最大负弯矩可按满布活荷载时求得。 4.1 荷载计算  标准层楼面荷载(板厚 100mm) 荷载种类荷载标准值(kN/m2) 恒 荷 载20 厚水泥砂浆抹灰20×0.02=0.4100 厚钢筋混泥土楼板25×0.1=2.5顶棚抹灰20×0.12=0.24恒载合计 g3.14活载 q2.0 恒荷载设计值:g=1.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