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矿渣冶炼氧化锌项目环境影响报告.doc

发布:2017-09-10约5.53万字共9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前言 重庆市丰都县武平镇的大风门与小风门之间的三虎头夹长地段中,有长约2000米,宽250米,厚1.5米至3米的前人炼铅锌后废弃的炉渣,约25万吨之多,致使这片土地寸草不生,废弃炉渣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占用大量的土地。经重庆有色金属研究所分析化验炉渣中含有10-12%的锌,可以通过先进技术,优良的工艺对炉渣上残留锌进行冶炼回收。 氧化锌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许多工业部门,是多数锌冶炼厂和化工厂的重要产品之一。目前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直接法氧化锌、间接法氧化锌和活性氧化锌三大产品系列,以满足不同用途的需要。氧化锌广泛用于橡胶、陶瓷、涂料、塑料、造纸、油墨、印染、医药、火柴、磁性材料、高能蓄电池、玻璃制品、天然气脱硫、摄像、静电复印、彩色显像管、荧光粉、饲料、焰火及烟幕弹等各种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因其用途广,消费量大,各国用于生产氧化锌的锌量,约占其总锌量的5%-10%。我国氧化锌年产量约6.5-7万吨,欧共体年产量约25万吨,美国约10万吨。 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培植税源,重庆市丰都县武平镇人民政府引资建设,由成都润物生物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全部投资,成立重庆丰都源丰矿业有限公司,对炉渣上残留的锌进行冶炼回收生产氧化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及重庆市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受的委托,承担了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受委托后,评价单位到现场进行了勘察和调查,结合工艺的调查和工程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交环境管理部门审批。 在本报告书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环保局、县环保局、县环境监测站及等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1 总 论 1.1项目由来 目前锌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求不平衡,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属畅销产品。重庆市丰都县武平镇的大风门与小风门之间的三虎头夹长地段中,有长约2000米,宽250米,厚1.5米至3米的前人炼铅锌后废弃的炉渣,约25万吨之多,致使这片土地寸草不生,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土地。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培植税源。丰都县武平镇人民政府特请资深冶炼专家,对此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将样品送至重庆有色金属研究所进行了分析化验,证明这批炉渣中含有10-12%的锌,可以通过先进技术,优良的工艺对炉渣上残留锌进行冶炼回收。 该项目由重庆市丰都县武平镇人民政府引资建设,由成都润物生物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全部投资,成立重庆丰都源丰矿业有限公司,对炉渣上残留的锌进行冶炼回收生产氧化锌。 丰都县武平镇人民政府于2006年1月提交了《武平镇人民政府关于回收氧化锌项目立项的请示》(武平府文[2006]1号)申请立项1.2评价目的 本评价的目的在于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分析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选址是否恰当,并预测和分析项目工程建设期和营运期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拟采取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进行经济技术论证,从 “清洁生产”、“总量控制”、“达标排放”、“总图布置”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可行性,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及建议,为项目的可靠实施、为主管部门决策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1.3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5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4)国函[2001]147号《国务院关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批复》; (15)国发[2001]183号《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16)环监[1993]1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7)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4]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 (18)环发[1998]089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21号 《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