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施路径.docx
PAGE
1-
推动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定位
(1)在新时代背景下,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质生产力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8%,较2010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明确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定位显得尤为关键。具体而言,应将金融资源配置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紧密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实现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
(2)首先,应将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衔接。根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到2020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要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创新型国家。金融部门应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例如,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有效支持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3)其次,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定位应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金融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力度。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金融机构通过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开展跨区域金融合作等方式,为京津冀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还应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支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
(1)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例如,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据《中国绿色金融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绿色信贷规模达到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同时,金融机构可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助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以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为例,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审核和放款,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
(2)在支持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方面,金融机构应深化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金融产品和风险管理技术。例如,通过与外资银行合作,引入国际成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此外,金融机构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以招商银行为例,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精准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有效降低了不良贷款率。
(3)针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金融机构应创新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相结合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一方面,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另一方面,创新债券发行方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例如,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动绿色债券、创新创业债券等创新债券品种的发行,有效支持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的优化。
三、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保障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
(1)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是保障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9年末,我国金融业风险总体可控,但部分领域风险依然存在。为此,金融机构需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能力。例如,通过建立风险量化模型,对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及时调整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2)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协调,构建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例如,通过完善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其合规经营。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86%,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此外,监管部门还应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治理,提高风险抵御能力。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风险管理的系统化和精细化。
(3)保障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还需加强金融风险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风险跨境传播的风险日益凸显。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风险防控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风险防控能力。例如,通过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项目,加强金融信息的共享和风险监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