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案例库.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1.案例概述
1.1 案例简介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顺义杨镇地区的东南部,总面积1900公顷,2005年4月4日被
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以及多种珍稀水
禽的栖息地,汉石桥湿地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鸟类153种,水鸟种类达64种,植物292种。但
汉石桥湿地其实是一块正在退化的湿地,虽然2003年以来政府的大量工作延迟了这种退化,但是其
生态系统还是相当脆弱的。其主要问题有水源不足、水污染严重、泥沙淤积严重、湿地植被退化、
鸟类生境单一等。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开始围绕努力改善生态和景
观环境这一中心展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民众认可。本案例可以用于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
学等学科教学,包括市场失灵、负外部性等理论的教学研究。
1.2 关键词:北京;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动物保护;市场失灵;负外部性
1.3 教学应用:
公共政策;外部性;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市场失灵;志愿失灵;政府规制;政府干预;政府监管
;政府责任;帕累托最优;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政府职能
1.4 科研应用:
市场失灵;负外部性
2.案例属性
2.1 地点:北京市-顺义区
2.2 影响范围:北京市
2.3 地域类型:林地,草场,湿地
2.4 案例类型:环境污染
2.5 污染类型:
2.6 污染源类型:
2.7 污染原因:
2.8 社会反响:无明显态度
针对汉石桥湿地的治理工作,舆论并未广泛关注,也未发表明显的主观看法,社会针对该事件
的反应并不明显。
3.案例描述
背景: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顺义杨镇地区东南部,总面积19O0公顷。作为北京市唯一现
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以及多种珍稀水禽的栖息地,汉石桥湿地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鸟类
153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水鸟种类达
64种,占北京市水鸟种类的一半以上,现有植物292种。植物群落以芦苇、香蒲、水葱为优势种,同
时大面积生长的芦苇,在北京地区是绝无仅有的,成为汉石桥湿地的标志性特征。但事实上,汉石
桥湿地是一块正在退化的湿地,存在水源不足、水污染严重、泥沙淤积严重、湿地植被退化、鸟类
生境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情况,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开始围绕努力改善生态和景观环
境展开治理工作。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顺义杨镇地区。距北京
城区约35公里,距首都机场约20公里,总面积1900公顷。有“京东大芦荡”、京郊“小白洋淀”的
别称,具有极大的保护和科研价值,是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以及多种珍稀水禽的栖
息地,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野生动物17种,这里大面积生长的芦
苇,在北京近郊地区更是绝无仅有的。保护区主要划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核心区面积163。5公
顷,实行全封闭保护,控制人员进入;实验区面积1724。4公顷,保护区未来主要针对这一区开发利
用,开展生态旅游、科研、科普等方面工作。
【景区历史】汉石桥湿地原名叫“海子”(一片大海的意思),属潮白河水系,其所处位置是
箭杆河支流蔡家河下游一片天然的低洼地。由于外围南、北、东三侧地势较高,雨水和地下水等会
从三面流向西边洼地,在此处形成一处集水区域。也正因如此,历史上这里还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地
区。1958年,当地政府为防洪修建汉石桥水库,当时水库的总库容为500万立方米。1972年,这里发
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附近的水井都变成了枯井,人们饮水都困难,而“海子”仍然有水。但由于
北京地区连续干旱等原因,上游河道断流造成了水库水位逐年下降,渐渐变成了半干涸的苇塘,库
区也逐渐形成以芦苇、香蒲等水生和沼生植被为主的湿地。当时一个叫荣顺才的村民提出,这里不
应该叫“海子”,应该叫“湿地”。2001年,北京市人大代表李小溪在提出《关于加强汉石桥湿地
保护的建议》。2002年4月首都师范大学洪剑明等7名专家、教授,向市、区提出《关于尽快将顺义
区汉石桥湿地纳入市、区级自然保护区系统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建议》,受到北京市主要领导的重
视。之后相继开展了湿地动、植物本底调查。2001年12月经北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