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行车组织-车站工作组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加速摘挂列车技术作业的方法: 1、选择调车行程短、作业方便的接车线路和停车位置; 注意:在摘车数少于挂车数时,不论在列车前部还是后部作业,列车停车位置均应按所挂车组的长度,预留相应的距离,否则挂车后,列车前部或后部将越过出站信号机或警冲标,延长列车作业时间。 2、组织两列摘挂列车机车互换作业; 3、组织调车机车与列车机车配合作业 ; 4、减少带车数,避免越出站界停车。 不摘车作业: 利用列车在中间站的停留时间,组织快装快卸,使车辆在站进行装卸作业后,随原列车挂走,这种作业方法称作不摘车装卸作业。 它是压缩车辆在中间站停留的有效措施。若在到发线上进行不摘车装卸,还能减少调车作业,节省调车时间和费用。 注意:中间站进行不摘车装卸作业时,应加强与列车调度员的联系,及时准确地了解列车运行情况及不摘挂装卸的车数、车种、吨位、品名、编挂位置,提前准备好足够的装卸劳力、机具,在指定地点等候,待列车进站停车对准货位后,立即开始装卸作业。 组织不摘车装卸作业的办法 第四章 技术站作业组织 第一节 概述 一。技术站办理的货物列车与货车 技术站办理的货物列车有: 无改编中转列车:在该技术站不进行改编作业,而只在到发场进行到发技术作业后继续运行的列车; 部分改编中转列车: 在该技术站需要更改列车重量、变更运行方向和换挂车组的列车; 到达解体列车:在该技术站解体的列车; 自编始发列车:由该技术站编成的列车; 技术站办理的货车有: 无调中转车:随无改编中转列车或部分中转列车到达,在该站进行到发技术作业后,又随原列车继续运行的货车; 有调中转车:随到达解体列车或部分改编中转列车到达,在该技术站经过一系列改编作业后,再岁自编始发列车或另一列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继续运行的列车; 货物作业车(或称本站作业车):随到达解体列车或部分改编中转列车到达、需在车站进行货物作业(卸车或转车的作业)的货车 经过c站列车和车流分布图 二。有调中转车的技术作业过程 有调中转车在站内走行径路: 横列式车站有调中转车走行径路图 单向纵列式车站有调中转走行径路图 三。无调中转车的技术作业过程与中转列车的技术作业过程相似 四。货物作业车的技术作业过程: 第二节。列车到发技术作业 一。接发列车必须办理的技术作业 1.车辆的技术检查和修理 2.车辆的货物检查与整理 3.车列与票据交接 4.摘挂机车或机车乘务组换班 到达解体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图 自编出发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图 无改编中转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图 部分改编中转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图 第三节。车站技术设备的运用 一。技术设备及其特征分析 组编站规模庞大,设备繁多,但就其一般而言,有如下数种; (1)为列车到发和作业设置的到、发车场 (2)为车列解、编和车流集结设置的驼峰、牵出线和调车场。 (3)为机车整备和车辆检修设置的机务段和车辆段、站修场。 (4)为货物装卸、倒装、零担中转、冷藏加冰设置的货场、装卸线、中转站台及加冰所。 (5)为沟通衔接区间设置的站内正线和进出站线路,以及联系站内各部分的联络线。 (6)为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停车效率装设的信号、联锁、闭塞和通信。 (7)为改编列车和调移车辆配备的生产动力——调车机车。 二。编组站技术设备调查分析的重点如下: (1)设备的数量 (2)设备的位置 (3)设备的相互联系 (4)设备的技术条件 (5)设备的生产能力 三。调车系统间的作业分工及协调 其主要原则如下: (1)列车、机车及车辆在站内的走行径路最短,并符合流水作业的要求; (2)接发列车、机车出入段及调车作业的交叉干扰最少,有利于提高作业安全和效率。 (3)交换车辆的重复改编作业量最小,能够充分利用车站的改编能力; (4)同一编组去向的车流尽量集中在一个调查组集结,以压缩车辆集结时间和简化车辆编组工作。 (5)各车场的设备能力和技术条件,与所承担的任务相互适应,并留有适当余力,保证分工方案确实可行。 四。调机分工 在驼峰调车场内,通常是一端设置驼峰,另一端铺设迁出线。 在非驼峰调车场内,两端牵出线分工一般可有如下三种方式: (1)一端解体,一端编组 (2)一端为主,一端为辅, (3)两端作业,解编并举 调车场同端调车机车的作业分工也可有两种不同方式: (1)固定作业区域 (2)不固定作业区域 第四节。货车集结过程 在技术站上为编组某一到达站(又称去向)的出发车列(或车组),由于在重量和·长度上有一定要求,因而使陆续进入调车场的货车有先到等待后到凑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