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一).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一)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目标:
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被分散物质
原有状态
振荡后实验现象
分散微粒
静止后现象
分散特征
共同点
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
K+、MnO4-
不分层
不沉淀
无明显变化
均一的
稳定的
混合物
食盐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Na+、Cl-
氯化铁
黄褐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黄色
Fe3+、Cl-
无水硫酸铜
白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蓝色
Cu2+、SO42-
蔗糖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蔗糖分子
粉笔灰
白色固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固体小颗粒
产生沉淀
不均一
不稳定
食用油
黄色液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液体小液滴
产生分层
2.结论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温度改变: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
水
12
/
溶解硝酸铵固体
3
-9
溶解氯化钠固体
12
0
溶解氢氧化钠固体
31
+19
解释:
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实验:洗涤剂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实验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观察现象
结论
振荡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