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网络运用的语文研究性课堂学习.docx

发布:2023-12-02约1.3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研究性课堂学习

课题摘要:网络带着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来到了我们的语文学习之中。互联网上关于语文学科类网站/网页不计其数。多数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案资料和教案论文,方便了师生语文学习之用,但是对于如何将网络与现行的教材与课堂学习结合的实践与研究较少。本课题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角,以课堂学习作为主渠道,进行实践与研究。探索如何将互联网引入课堂,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材学习相结合,如何规避IT技术障碍,创建一个适宜语文学习的情境。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本报告将通过具体案例来论证它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语文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网络运用

一、课题由来

1、社会发展的要求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案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案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已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通过课程设置的方式,推动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案中的应用。

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信息获取、转化、传递和创造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案偏重知识系统的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作为传授知识的语言教材中只收录了少量文字,这些已难以培养信息时代的公民所具备的快读、快写、快思的素养信息的素养。如何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语文教案服务,适应整个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

2、语文学科发展的要求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案大纲》将语文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处理信息资料。”并且在教案内容上增加了阅读量、背诵量和写作量,其中规定了“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新大纲的无疑表明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只抱着教材不放,而是要有“大语文”的观念,将语文学习从语文知识的微观学习中解脱出来,更为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

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案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接受式教案,学生过分的依赖教师、依赖教材、依赖练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引进研究性学习,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案大纲设定的任务,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离不开对于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互联网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于资源共享性的特点,无疑非常适合于语文研究性的学习。因此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需要借助网络的力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