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长寿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人口老龄化与长寿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工 作 简 报
(项目编号:13ZD163 首席专家:何文炯 浙江大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口老龄化与长寿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召开
2014年1月4日,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口老龄化与长寿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3ZD163)开题论证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社会科学研究院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彭希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杜鹏教授、清华大学陈秉正教授、中山大学申曙光教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所汪泽英研究员作为论证专家参加了本次论证会。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谢利根主任和浙江大学罗卫东副校长出席论证会。
论证会上,谢利根主任和罗卫东副校长分别致辞。他们对何文炯教授所带领团队的学术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坚信课题组有能力完成本项目各项研究任务;希望课题组能够严格按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要求,通过努力充分展现国家级项目的学术水平。
评审专家组长彭希哲教授主持了项目开题的汇报与评议。课题组首席专家何文炯教授代表课题组首先向专家重点介绍了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和价值、总体框架和研究思路、研究主要内容、预期成果等。他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寿成为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管理长寿风险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要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来审视寿命延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要建立长寿风险及其管理的分析框架,结合对寿命延长规律、疾病谱改变规律和失能状态转移概率变化规律的研究,重点分析养老金制度优化、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体系健全和金融产品开发适用几个关键性问题,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长寿风险有效管理提供战略思想和具体路径。何文炯教授向专家介绍了各子课题及其工作任务,并就课题组内部的运行机制、开展研究的工作方式和计划进度等一一作了说明。
评审专家对本项目进行了充分论证,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杜鹏教授认为,本项目要重点关注老年人群的规模、地区分布、性别分布等,更精细地关注老年人从健康到患病再到失能的转换过程;加强死亡率预测方法和以往预期寿命经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分析过去(1982年或1990年)有关人口死亡率的预测与实际情况(2000年或2010年)产生“预测差值”的原因,在未来的预测中进行修正;还要考虑长寿带来的积极变化,并建议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包括2015年启动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尝试研究多状态生命表的编制;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对通过子课题交叉而产生的创新成果的提炼,进一步加强各子课题之间的逻辑关联。
彭希哲教授指出,在关注长寿风险的时候不仅强调“预期寿命”,还应研究“预期健康寿命”,研究从非失能到失能状态的转折点。在对未来进行预测估计时,要充分考虑每一代人的特征(包括老年人行为方式、需求变化等),要考虑宏观环境因素对寿命延长的影响;在研究疾病谱变化时,要结合医学研究相关成果,细化对病种的深入分析;建议加强各子课题之间的协调,研究寿命、疾病和失能三者之间的关联,进行长寿风险的综合评估,并设计解决方案。
陈秉正教授赞赏课题组对“长寿风险”这一概念的清晰界定,即人群未来的平均实际寿命高于预期寿命所产生的风险,并将这一理解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陈教授同时建议课题组设计出具体的死亡率预测方法,希望对死亡率预测模型的发展做出贡献。他提醒课题组在研究时,要把握好风险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企业、个人还是全社会,从不同的主体出发进行风险评估其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陈秉正教授建议对失能状态转移的研究,考虑“失能状态的持续时间”和“需要护理的平均期限”等,研究“转移进来”和“转移出去”两个维度,为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借鉴。他建议子课题五适当拓展研究范围,更多关注应对长寿风险的金融理财产品开发;在政策建议方面,陈教授建议本课题考虑将长寿风险研究与各种养老金方案的比较结合起来,不是做养老金整体制度的设计,而是专门就长寿风险进行政策调整,以增加课题的针对性。
汪泽英研究员强调在研究长寿风险时,要特别关注未来卫生条件、经济生活条件改善对寿命延长的影响,并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为例分析了相关情况,为本研究提供了国际相关研究经验;建议要关注代际博弈的问题;并指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现收现付制下更多考虑“抚养比”这个指标,而个人账户与长寿风险紧密关联;在进行长期照护制度研究时,要关注护理服务量和服务类型;把有关长寿风险的现实情况和理念性问题阐释清楚的同时,注重社会政策调整的社会反响、成本等。
申曙光教授建议,在研究中要对“人口老龄化”和“长寿风险”加以区别,将研究聚焦到“长寿风险”,而人口老龄化是研究背景。申教授认为“长寿风险”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之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