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癌低剂量CT检测技术优化与应用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早期肺癌低剂量CT检测技术优化与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肺癌低剂量CT检测的技术优化与应用。 方法 对TM164A型的性能模体及TM320D躯干CT剂量的检测模体通过不同的扫描参数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将不同扫描环境中模体的辐射剂量与空间分辨采集图像的能力、密度分辨能力、噪声水平以及均匀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最佳的低剂量螺旋CT胸部扫描参数;依照低剂量扫描优化后的技术参数,对肺结节检测予以视觉评价。 结果 ①TM320D躯干模体的CT剂量测定结果:将160 mA的常规剂量的CT剂量指数和各低剂量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90 mA时,具有更加明显的放射剂量增大现象;②10 mA和30 mA、50 mA、70 mA、90 mA、160 mA各组的图像噪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 mm和3 mm、5 mm、7 mm、10 mm各组的图像噪声也存在明显差异(P 0.05);图像的均匀性和管电流、层厚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③管电流增加,空间分辨率与低对比分辨率也会随之提高,当管电流下降到30 mA时,会出现低对比分辨率明显下降现象。 结论 通过对体模进行研究,肺部低剂量CT扫描中,30~50 mA和3~5 mm重建是较好的参数组合,不但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还能够将图像质量较好地呈现,对早期肺癌筛查十分适用。
[关键词] 肺癌;体层摄影;放射剂量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8-0073-03
肺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现已变成人类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依旧逐年增高。既往检测肺癌的手段主要有X线胸片检查及痰液检测,然而对早期肺癌的诊断难以取得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胸部螺旋CT能够发现早期肺癌,然而其具有较大的电离辐射,不适用于筛查肺癌[1,2]。1990年,Naidich等研究人员提出胸部低剂量螺旋CT这一概念[3],该方法的电离辐射量与其他相比显著降低,患者易接受,目前已作为早期肺癌的筛检方法。为探讨早期肺癌低剂量CT检测的技术优化与应用,本文对不同扫描环境中TM164A型的性能模体及TM320D躯干CT剂量的检测模体予以检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CT机采用飞??浦MX4000双螺旋CT机。
1.2 方法
对TM164A型的性能模体及TM320D躯干CT剂量的检测模体通过不同的扫描参数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将不同扫描环境中模体的辐射剂量与空间分辨采集图像的能力、密度分辨能力、噪声水平以及均匀度结果详细记录,并对全部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确定最佳的低剂量螺旋CT胸部扫描参数;依照低剂量扫描优化后的技术参数,将肺结节检测予以视觉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M320D躯干模体的CT剂量测定结果
将160 mA的常规剂量的CT剂量指数和各低剂量组相比较(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90 mA时,具有更加明显的放射剂量增大现象。
2.2 管电流不同剂量组的图像噪声相比
10 mA与30 mA、70 mA与160 mA组之间的图像噪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不同层厚之间的图像噪声相比
1 mm和5 mm、10 mm各组的图像噪声也存在明显差异(P 0.05);图像的均匀性和管电流、层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肺癌直径不足2 cm时为早期肺癌是较为普遍的观点。国内有调查,对早期肺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得出,肿瘤直径不足3 cm的患者在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为59.4%~65.4%,而周围型肺癌直径2 cm的患者其5年的生存率可达87.9%,10年的生存率为41.6%[4]。所以早期是否可及时检出肺癌对预后的改善情况有较大影响。
对肺癌的早期诊断,CT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对非钙化肺小结节的发现能力与胸部X线片相比明显升高,特别是HRCT能够更加清楚地对结节内部结构、其与肺血管关系以及结节-肺界面进行观察,但对早期病变进行定性诊断还有待于提高,甚至造成过度诊断误差,导致不必要的病情复查,严重者甚至需手术,对肺癌筛查产生影响,且高辐射一直制约着CT的临床使用[5,6]。近年来,对于肺癌普查,胸部低剂量螺旋CT这一概念被提出[7,8],有研究人员对71例患者的低剂量螺旋CT及常规剂量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