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湖南科技大学(三)精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幻灯片1
第十五章 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生物膜法
幻灯片2
生物膜法框架内容
15.1 基本原理
15.2 生物滤池
15.3 生物转盘
15.4 生物接触氧化
15.5 生物流化床
幻灯片3
15.1 基本原理
概念:
生物膜法是指利用附着在滤料或某种载体表面上,以膜的形态存在的生物污泥(即生物膜)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生化降解的处理方法.
主要设施:
生物滤池; 生物转盘; 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流化床
生物膜法特点:
固着于固体表面上的微生物群落范围广,故对废水水质、水量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所需氧气可以直接来自大气;由于微生物固着于固体表面,即使增殖速度较慢的微生物也能生息,故管理较方便;不需要污泥回流。
幻灯片4
生物膜净化废水的原理
生物膜微生物以吸附和沉积于膜上的有机物为营养料, 增殖的生物膜脱落后进入废水,在二次沉淀池中被截留下来,成为污泥。
生物膜呈蓬松的絮状结构,微孔多且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其结构及净化机理如下图所示.
幻灯片5
幻灯片6
生物膜净化污水示意图
生物膜的生物组成:细菌(好氧/厌氧/兼性)、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以及一些肉眼可见的蠕虫、昆虫的幼虫组成。
幻灯片7
净化机理
净化过程是复杂的,包括废水中各种传质过程﹑氧的扩散和吸收﹑有机物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降解, 水得到净化.
生物膜表层生长的微生物包括好氧﹑兼性, 厚度约2mm,而其内层微生物处于厌氧状态,前者有机物降解后产物为CO2 /H2O / NH3等,而后者有机物降解终点产物为有机酸/乙醇/醛/H2S等.
生物膜增厚到一定程度时,内层微生物因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进入内源代谢,失去其在滤料上的粘附性能而脱落,滤料表面再长新膜.膜的脱落与生长呈现动态平衡.
幻灯片8
15.2 生物滤池
15.3.1 生物滤池构造
15.3.2 生物滤池工艺类型
15.3.3 生物滤池设计
15.3.4 生物滤池运行
幻灯片9
15.2 生物滤池
15.2.1生物滤池构造
生物滤池于1889年在劳伦斯实验厂首先开始研究,1910年后期在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逐步被好氧法代替,随着新型滤料的不断诞生,生物滤池有再度复活的趋势.
普通生物滤池构造如下图,包括:池壁﹑滤料﹑布水设备及排水系统.
幻灯片10
幻灯片11
幻灯片12
旋转式布水器
幻灯片13
幻灯片14
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的作用:
收集滤床流出的污水与生物膜;保证通风;支撑滤料 .
?排水系统组成:
池子底面及开设于其上的沟渠。
?重要提示:
要保证不积淤流速(通常采用0.6m/s), 排水渠穿过池壁的地方,应设排水和通风孔洞,通风面积应不小于过水断面。通风口必须均匀分布于池壁的两对边或四周。
另外,排水系统结构上类似雨水篦(bi)子.
幻灯片15
15.2.2 生物滤池工艺类型
生物滤池分为普通生物滤池(低负荷)、回流式生物滤池和塔式生物滤池(另见下页图).
(1) 特点
1)BOD负荷高的滤池,生物膜增长快,对水力冲刷的要求也就迫切。增大水力冲刷的主要途径是加大表面负荷,其办法有二:一是增加滤料层高度,二是将处理后的废水回流到生物滤池的进水中去。所以,低负荷生物滤池的滤料层高度通常只有2~3m左右,而且多不采用回流措施;塔式滤池的高度达20m之多,而且常采用回流措施。
幻灯片16
幻灯片17
2)BOD负荷高的滤池,要求通风条件好,在采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就要求滤料的孔隙率大和阻力小。所以,低负荷滤池的滤料粒径较小(25~70mm),高负荷滤池的滤料粒径较大(40~100mm),对于塔式生物滤池,最好采用塑料滤料。
3)BOD负荷低的生物滤池,其氧化分解程度就高,污泥量少而稳定,出水中有较高的溶解氧,有硝酸盐,BOD5浓度可低于20mg/L;高负荷生物滤池的氧化分解程度低,污泥量多而不稳定,出水中溶解氧低,没有或很少有硝酸盐,BOD5浓度高于30mg/L,塔式生物滤池的情况可能更差些。
(2) 组成系统
初沉池、生物滤池、二次沉淀池组合而成,其组合型式有单级运行系统、多级运行系统和交替运行系统。
幻灯片18
回流对生物滤池的影响分析(教材P210):
出水回流对生物滤池的有利影响:1)增大水力负荷、促进生物膜的脱落、防止堵塞;2) 改善废水的进水状况降低(水量、水质)和降低毒物浓度;3)可向生物滤池连续接种,促进生物膜的生长;4)提高进水的溶解氧;5)防止滤池滋生蚊蝇和减少恶臭。 不利影响:缩短废水在滤池中的停留时间;降低生物膜吸附有机物的速度;回流水中难降解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