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当前社会的教育,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语文学习亦是如此。在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组织者和引导者 2.教学背景分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描写人间真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他被小男孩的言行震惊,并被小男孩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情节一波三折,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感人至深的浓浓深情,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本组课文的教学皆在使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联系实际,受到启发。本篇课文仅用一课时进行教学,更应精略有致,合理。我认为应完成以下三步教学:先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明确课文内容,再让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体会情感,最终联系自身,升华情感体验。
这篇课文虽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叙述故事,却贴近学生生活,歌颂了“给予”这种崇高的精神。这种给予的行为学生并不陌生,但现代的孩子大多有自私的特性,不懂得付出,只愿意向他人索取。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领悟,更大程度地发挥文章的价值导向作用,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我想把课堂更多的还给学生,让其自悟自得。但我也充分考虑了本班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但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差,习惯于老师讲授的学习方法,这样情感的体验并不深刻。因此,在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就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其能在自我学习中,增长学习能力,加深情感体验。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完整地复述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内涵,培养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教学流程示意 激趣导入
(照片初感、学生交流、揭题解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感受复述故事)
精读课文,探究情感
(交流文中最感动之处,重点体会情感)
(指导朗读,直接体会情感)
(交流学习感受,深入体会情感)
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交流身边的故事,贴近生活,感悟情感)
4.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感悟快乐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心情,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出示各种微笑的图片)
2.说快乐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一定有很多难忘的回忆,谁愿意与我们来分享一下你的快乐?试着说一说,什么事情让你感受到了快乐?
3.揭题,解题
是啊,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快乐呢。得到一件礼物是快乐的,认识一个新朋友是快乐的,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是快乐的……今天,让我们去学习第24课,来共同品味另一种快乐。(板书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齐读课题,正音。
理解给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一画:
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分别有哪几次给予?
2.集体交流
弟弟
哥哥 保罗 小男孩
3.参照板书,抓住几次给予,完整复述故事。
(1)参照板书,学生自由复述
这几次给予构成了这个故事,谁能看着老师的板书,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复述
三.精读课文,探究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哪次给予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圈画出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汇报:
预设一:哥哥对保罗的给予最让我感动
作为哥哥,能送给弟弟这么贵重的一份礼物,我被他们的兄弟情所感动。
预设二:保罗对小男孩的给予最让我感动
保罗能主动邀请一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坐自己的新车兜风,我很感动。
预设三:小男孩对弟弟的给予最让我感动
小男孩看到一辆漂亮的新车,不是想到有这样的哥哥为自己买,而是想到努力赚钱,为弟弟买,先想到给予别人,而不是向别人索取,这很让我感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