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讲解(第一学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第一学期)
目录
导言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概说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况
第二节 《诗经》主要思想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时期的散文
第二节 《国语》和《左传》
第三节 《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 《论语》、《老子》和《墨子》
第二节 《孟子》和《庄子》
第三节 《荀子》和《韩非子》
第四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第三节 《离骚》
第四节 屈原其它作品
第五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节 宋玉等其他辞赋作家
第二编 秦汉文学
概说
第一章 秦及两汉散文
第一节 秦代文学
第二节 汉初散文
第三节 司马迁和《史记》
第四节 西汉中后期散文
第五节 东汉散文
第二章 两汉辞赋
第一节 汉初辞赋
第二节 西汉中期辞赋
第三节 西汉后期辞赋
东汉前期辞赋
第五节 东汉中后期辞赋
第三章 汉代乐府民歌
第一节 乐府概况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汉乐府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汉代文人诗歌
第一节 楚歌、四言诗和七言诗
第二节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导 言
一、学习目的:
首先,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其次,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再次,必备的技能。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
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过古代汉语和本门课程之后,要求能够借助旧注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
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古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
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
三 如何学好这门课:
1、要过识字关。2、课前要学习,课后要复习。3、记笔记。4、该苦读书,培养自学能力。
四、主要参考书目:
1、侯外庐:《中国思想史》
2、郭沫若:《中国史稿》
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5、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6、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7、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8、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9、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10、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概说
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年代。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秦统一天下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有人称先秦文学为“大文学”。其特点有:
1、文史哲融为一体的综合形态;
2、蓄积深远的文化内容,有纵深的历史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感。
一、社会概况
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骸骨化石
三皇五帝
尧舜禅让、天下为公
夏禹传子“家天下”
武王伐纣 西周
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百家争鸣
秦始皇统一中国
二、文学概况
1、文学艺术的起源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艺术起源于劳动;它最初的内容和形式,都决定于劳动生产的实践。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是劳动早于游戏,实用的功能先于审美的感情。人类美感的根源和发展,受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制约和影响。”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吕氏春秋》)
二、原始诗歌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和乐舞诗结合的形态。
“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伊耆氏蜡(zha4)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河图玉版》
“昔葛天氏(古帝号)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吕氏春秋·古乐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毛诗序》
2、先秦文学发展轨迹
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仰韶文化”或“采陶文化”。
约公元前四千多年前:“龙山文化”。
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