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老城墙·新故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老城墙?新故事
——校级团队A115实践报告
摘 要: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霜雪雨,南京明城墙至今屹立不倒,护城的堡垒、限制城市发展的障碍、特色景观建筑,无论是外观还是历史意义,南京明城墙都在不断变化。而南京市政府和南京市民也在不遗余力地保护和开发明城墙,让它逐步成为南京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西安明城墙的保护对南京明城墙又极具启发性。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历史意义、文物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西安明城墙
前言:
城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城墙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其浩大工程、精湛工艺,以及作为一种历史信息的载体,不仅体现着统治者的筑城指导思想,更伴随着一代代人见证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城墙在抵御外敌入侵、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南京明城墙更是中国城墙的杰出代表之一。
2014年7月9日至13日,我们团队在南京对明城墙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咨询专家等方式获得了大量信息,并整理出实践报告。
城墙的建造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比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超过60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仍在,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这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而聚宝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和通济三座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称为“瓮城”,可作为战时的防守之用。聚宝门是这些城门中最坚固的一个,而且有所谓“藏军洞”的特殊设施。“藏军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在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这种“藏军洞”在聚宝门最南一道的城墙上计有两层共13个,左右两侧的城墙下部又各有7个,加起来有27个。据说,每洞可容纳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达3000人以上。这种设施在中国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极为少见的。
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
历史境遇
加建城门
随着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南京明城墙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增加城门、拆除皇宫城墙的呼声越来越高。1895年,张之洞为配合新建的南京港,修造马路至城内碑亭,从碑亭巷到两江总督府延伸至通济门,成为贯通南京城区南北的主干道。1909年,两江总督举办“南洋劝业会”,在临近会场的明城墙上增开了一座新城门—丰润门(现称玄武门)。这座城门打通了通往玄武湖的通道,使玄武湖成为南京的“后花园”。1914年,由南京下关商埠局首先倡导下,为开辟新的街市,在仪凤门以南又新开海陵门(现称握江门)。
拆除的前奏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狭隘的民族意识,南京发生了拆除满城(含皇城和宫城大部)城墙事件。拆下的城墙由南京筹办旗民生计局变价作卖,这种“以工代贩”性质的拆城,成为后来拆除南京城墙的前奏。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拆除神策门至太平门的城垣。此议因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而终止,加上南京城北有大片空地为当时城市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城墙对南京城市的发展问题还不算过于突出。但是,南京城墙的保护与城市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己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重视与保护
到20世纪50年代,约1/3城墙被拆除,近8000万块城砖散失。20世纪70至80年代后,全社会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南京明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也因此得到了关注。南京明城墙潜在的多元价值正在逐步得到挖掘和整理,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了明确定位。有关部门对保护南京明城墙进行了立法,1984年编制完成《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南京城市规划纲要》等文本,在强调南京城市布局中突出古城格局及环境特色时明确指出旧城的标志最有价值的当属明代四重城池。此后的城市规划、建设和舆论,对南京城墙的保护意识和力度不断强化。20世纪90年代南京市从旧城改造进入新城区开发的历史性跨越,其核心在于跳出明城墙将南京城维护封闭的单一中心城市空间,转变为多中心城市格局。这一转变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南京古都风貌,也为南京城市未来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现状
7月9日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团队对明城墙的历史变迁有了大致的了解,在7月10日至12日,我们实地考察了石头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