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ppt

发布:2019-12-20约2.09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 主要内容 重商主义 绝对利益论 比较利益论 大国模型 重商主义——主要观点 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贸易是零和博弈。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财富总量:一人之所得即为他人之所失。 国际贸易可以增加财富总量:前提是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 商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肤浅、只看到表面现象。 重商主义——评价 合理性 利用外部市场来解决内需不足问题 依靠贸易顺差,解决资本积累问题 货币流入——价格上升——刺激经济 不足: 财富观 贸易观 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国富论》)。 同年,美国第一次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财富观——居民所能消费的商品 国际贸易观——双赢博弈。 基本概念 绝对优势——生产某产品劳动生产率高即成本低,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的衡量——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劳动。LaLb,则A国具绝对优势,B国具绝对劣势。 模型假定 基本假设(2*2*1) 1.两国:本国U,外国W; 2.两产品:X——劳动密集型,初级品; M——资本密集型,制成品; 3.一要素——劳动,Lu,Lw ; 4.两国劳动生产率不同 5.完全竞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市场。 产品价格 = 生产成本,无超额利润; 6.交易费用=0。 贸易模式及贸易利得 一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 的产品。 分工前、后两国X、M商品的生产率(生产单位商品所需劳动小时),产量,消费量 假定两国的劳动力总量均为12单位,且在X、M中平均分配 均衡的实现(图形) 贸易利得(双赢) 均衡的实现 对模型的评价 模型前提 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具有绝对优势。 当一国所有产品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时贸易便不会发生。 根据这一理论,国际贸易可能只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贸易。这显然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 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 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 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 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 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具有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可用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来表示。 模型 基本假设 劳动生产率相对差异 其余同绝对优势模型 贸易模式 一国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即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均衡的实现 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 扩大了贸易产生的基础 部分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 大国经济模型 大国经济模型的构造 放松U为小国的假设,我们得到由两个济规模相当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经济。其中U国生产X有优势,W国生产M有优势。 大国经济模型的假设,使得我们可以把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加而得到下图: 大国经济模型 大国经济模型 各种均衡状态的福利比较 世界无差异曲线It相切于E,这表示U国与W国两国均实行专业化生产,X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就是U国的贸易条件)正好处在U国与W国的相对成本之间(即Iu)。由此,U国可以把X卖的贵些,而W国则可以买的便宜些。此时社会福利最大。 相切于EG段,此时U国专业化生产X, W国两者都生产,这种情况与U为小国模型时基本相同。 相切于EH段,此时W国专业化生产M, U国两者都生产,与上面结论完全相反。 贸易比价决定——斯图亚特·穆勒 国内商品 由两种商品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决定 国际贸易商品 介于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率之间,否则其中一国就会退出贸易。 例外 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并且两者的不利程度是相同的,则不会发生贸易。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X M A Z O J P E C T I1 I0 QM QX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分工前两国X、M商品的生产率(生产单位商 品所需劳动小时)、产量、消费量 分工后两国X、M商品的产量,消费量 U W X M W U U O 45° W Eu Eu Ew Ew Iw Iw Iu Iu 封闭经济均衡 开放经济均衡 X M H E G O Iu It H: 两国全部生产M时M的最大产量 G: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