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应力裂缝和变形计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滑移理论 2、无滑移理论 3、综合理论 既有粘结力的破坏产生滑移;又验证了钢筋表面裂缝宽度最小,构件表面裂缝宽度最大的结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影响裂缝宽度因素: 混凝土强度等级、保护层厚度、钢筋应力、钢筋直径、受拉钢筋配筋率、钢筋外形、直接作用性质、构件类型 《公桥规》:矩形、T形、工字形弯、拉、偏压构件 * 持久状况:承载力、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短暂状况:应力验算 偶然状况:本课程不要求 计算模型:IIIa;II 计算设计内容: 承载能力(设计、校核); 基本组合、设计值(考虑冲击系数) 短期和长期组合、标准值、不计冲击系数 验算(裂缝、变形) 概念:换算成同一种材料(钢筋→混凝土) 作用:符合材料力学单一材料,求截面特性、应力 关键:求钢筋的换算面积Asc 换算原则:合力大小相等、作用位置相同 计算截面:单筋矩形、T形截面 计算内容:面积A0、静矩(Soc、 Sot)、惯性矩Icr、 受压区高度x ◆ 混凝土结构中存在拉应力是产生裂缝的必要条件。 ◆ 除荷载作用外,结构的不均匀沉降、收缩、温度变化,以及在混凝土凝结、硬化阶段等都会引起拉应力,从而产生裂缝。 ◆ 结构中主拉应力达到混凝土(当时)的抗拉强度时,并不立即产生裂缝,而是当拉应变达到极限拉应变εtu时才出现裂缝。 ◆ 硬化后的混凝土极限拉应变εtu约为150×10-6,即10m长的构件,产生1.5mm的很小受拉变形即会产生裂缝。 水泥异常凝结引起的裂缝 受风化的水泥,其品质很不安定。 混凝土浇筑后达到一定强度前,在凝结硬化阶段会产生的短小的不规则裂缝。 随着水泥品质的改善,这种裂缝目前较少见到。 1、水泥方面 水泥水化热 水泥用量在300kg/m3左右时,温度上升为30~40℃左右。 ① ② ③ ④ 在实际结构中,内部因水化热产生蓄热的同时,构件表面还产生放热,使得构件温度经上升后再下降。 构件的最小尺寸大于800mm时,通常可认为是大体积混凝土。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较大,构件外周温度较低,内外温差很大,引起内外混凝土膨胀变形差异。内部混凝土膨胀受到外部混凝土的变形约束,而使构件表面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在构件表面通常呈直交状况。 大型构件与小尺寸构件共同组成的结构(如基础梁与薄墙板、大尺寸梁与薄楼板等),以及梁柱框架结构中均可能因温差的影响产生裂缝。 2、 骨料方面 混凝土下沉和泌水 混凝土浇筑后,在凝结过程中会产生下沉和泌水,下沉量约为浇筑高度的1%。当下沉受到钢筋或周围混凝土的约束也会产生裂缝。 混合材料不均匀:由于搅拌不均匀,材料的膨胀性和收缩的差异,引起局部的一些裂缝。 长时间搅拌:混凝土运输时间过长,长时间搅拌突然停止后很快硬化产生的异常凝结,引起网状裂缝。 浇筑速度过快:当构件高度较大,如一次快速浇筑混凝土,因下部混凝土尚未充分硬化,产生下沉,引起裂缝。 交接缝:浇筑先后时差过长,先浇筑的混凝土已硬化,导致交接缝混凝土不连续,这是结构产生裂缝的起始位置,将成为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的缺陷。 (e) 模板变形 (f) 支撑下沉 (g) 支撑下沉 结构干燥收缩变形 温度裂缝 墙板干燥收缩裂缝与边框架的变形 结构干燥收缩变形与墙板裂缝 (a) 混凝土开裂 (b) 水、CO2侵入 (c) 开始锈蚀 使钢筋产生锈蚀的原因有:骨料中含氯化盐;外部进入氯化盐;混凝土碳化;保护层不足;过大的裂缝宽度。 钢筋锈蚀产生体积膨胀可达原体积的数倍,使钢筋位置处的混凝土受到内压力而产生裂缝,并随之剥落。 这种裂缝沿钢筋方向发展,且随着锈蚀的发展混凝土剥离产生空隙,这可从敲击产生的空洞声得到判别。 (d) 钢筋体积膨胀 计算理论法: 理论→计算图形→公式→试验定系数 因素分析法: 主要影响因素→试验+数理统计→计算公式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