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价值.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孤独价值
童年经验是一种遥远而潜在的影响,童年经验构成人生“最初的枢纽”或“人的初稿”。通过对司汤达的童年经验和个性心理以及独特的审美气质的研究,可以发现童年经验对司汤达的心理结构起了奠基和架构作用。
童年经验 孤独 敏感 审美气质
精神分析学认为:“早年生活中树立了一种基本态度……它成了一个人一生中自动回归的情感态度。”但是,把这种童年生活中形成的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东西说成是“基本态度”似乎还嫌分量不够。应该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并支配着一个人成年后情感生活、行为方式的“心理定势”,一种促进认知深化的“自主情结”。可以说,没有司汤达童年生活的那种精神冲突,就没有《红与黑》的伟大和深刻。
一、司汤达的童年经验与个性心理形成
什么叫童年经验?按“现代心理学”观点,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包括幼年到少年)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总和,包括童年时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童年经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也是形成创作动机的强大力量。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在创作主体的创作个性和审美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司汤达童年时期创作性情境地心理学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行为和心理品质的形式上。
1.读书与幻想
司汤达童年时期,由于家里的禁锢,六七岁时就开始沉溺于书本,而同别人交往时,则总是显得笨拙腼腆。对于小司汤达来说,读书和幻想是抗衡忧郁和孤独生活的灵丹妙药。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读书和思考是司汤达作为伟大艺术家的先决条件。幻想中的幸福是对现实生活的补偿。童年生活的不幸,恰好成为滋养幻想的温床。而读书和思考恰恰是给幻想的种子施以甘霖雨露。
2.早熟和孤独意识的形成
艺术家童年期创伤性情境产生人格早熟。司汤达童年时经常感到孤独。由于母亲逝世,由于父亲的恶劣典范作用,他在同龄孩子的眼中很傲慢,喜欢读书思考。
早熟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司汤达有较强的孤独感,经常陷入沉思中,显得心事重重,独立性责任心强,意志坚定,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总之,孤独对司汤达的影响是强烈的。
3.自卑感与抱负动机
司汤达人格中由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一般是潜藏的含而不露的、刻骨铭心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出现忧郁、孤僻、傲慢等特征,而产生双重人格。幸好由于养成了读书和幻想的习惯,抱负水平很高。
4.坚强的意志品格
童年时代的司汤达具有充沛的精力,丰富的创造性和坚定的独立精神。他讨厌那阴暗的家庭,渴望着自由行动。因此,可以说没有司汤达童年生活中那种精神冲突,以及由此导致的特殊的仇父情绪,就没有《红与黑》的伟大和深刻。
二、司汤达独特个性气质的审美表现
司汤达的童年生活,孤独成一种心理特性。司汤达在他的自传《亨利?勃吕拉的一生》中谈到他对家庭和童年受到教育的反抗,他把这种反抗归纳为极端厌恶平庸事物,蔑视金钱和商人,强烈向往个人的意志、力量和奔放的热情。童年时代的经历,在他的性格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并在他日后创作的小说人物身上得到鲜明的表现。于连?索雷尔是其《红与黑》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于连一生的遭遇,他的希望、梦想、奋斗、失败、死亡都是作者极力描绘的,司汤达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其童年阶段生活的遭际,从另一个角度说,表现的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内容。童年经验做为既成的心理事实影响到司汤达对后来人生经验的吸收,童年经验保存在潜意识里,看起来偶然实则必须。
1.于连的青少年时代
《红与黑》中心人物是于连,小说一切故事情节都围绕他展开。
于连从小身体瘦弱,不像他的哥哥们那样粗壮。他不适合干木匠活,不能很好给父亲当劳动力,只是喜欢读书。这样,于连就成了全家讨厌和憎恨的对象。
于连最爱读的是《忏悔录》、《圣爱仑回忆录》。卢梭的作品培养并加强了他的平民意识,有关拿破仑的著作则成为他一生的榜样。正如司汤达少年时代决意离开家乡格勒诺布尔一样,于连认为要建立一番事业,第一便是离开故乡维立叶尔。他渴望行动,毅然选择自己的道路。
2.于连的选择与反抗
于连在红色的军服和黑色的教会服中选择了黑色的教会服。本来,他不信天主教,却走了当神父的道路,他仇恨贵族却混迹在高等社会,由此演出种种矛盾,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不论怎样,他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于连对社会的反抗超乎常人的想象。于连不尊重贵族,不信仰宗教,鄙视次产阶级唯利视图。对于连来说,把自己的真实思想说出来是很不谨慎的。伪善成了他反抗的重要手段。于连是个平民阶级出身的有才能的青年,本来可以在光明生活下战斗,施展自己的才能,拿破仑的《圣爱伦岛回忆录》给他灌注了狂热的功名进取之心。在自卑情势下激发了他强烈的抱负时机,改变周围环境,调整和充实自己,唤醒生命潜能,追求目标的实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