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ppt

发布:2018-08-14约2.01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脏在每一次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传到体表。心电图就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将这种生物电的变化记录下来所获得的一条上下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电图 P波代表两个心房收缩的电活动。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所需时间。 QRS综合波代表心室收缩的开始。 T波代表心室复极,因而心室可在此被激动。 1;P波规律出现, 方向:在Ⅰ、 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倒置 形态:钝圆形,; 时间:0.11S, 振幅: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2:P-R间期0.12~0.20S 3:频率为60~100次/分,婴幼儿可达130~150次/分 4:P-P间期固定,同一导联中P-P间距之差0.12S 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特征: 一、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Sinus Tachycardia) 成人窦性心率快于100次/min(1岁以内快于140次/min,1~6岁快于120次/min) P-R间期及QT间期相应缩短 一、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窦性心率慢于60次/min 一、窦性心律失常 病窦综合症(SSS) 1: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且不易用阿托品纠正 2:多发的窦性停搏或严重的窦房结阻滞 3:在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基础上,常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亦称慢-快综合症。 二、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Atrial Premature) 预期早的异常P波 QRS波群正常 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二、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提前出现QRS-T波群,其前P波消失 QRS波形态异常,时限增宽,超过0.12秒,T波方向多与主波方向相反 多有完全代偿间歇 三、异位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Tachycardia) 以期前收缩形式出现的连续3个或以上形态、时限正常的QRS波,如伴束支传导阻滞或差异传导时,QRS可增宽 心率150-250次/min 三、异位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以期前收缩形式出现的连续3个或以上宽大、畸形QRS波, 时限0.12秒 心室率150-250/min 节律基本规则或略不规则 四、扑动与颤动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 由一种振幅、形态相同的连续的扑动波(F波)代替P波,呈锯齿状 心房节律规则,心室节律按房室传导情况而定,可以是规则或不规则 心房率250-350/min,心室率以房室传导反应而定 (通常以2:1~4:1传导) QRS波群形态、时限一般正常 四、扑动与颤动 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 无正常的QRS-T波,代之以连续、快速、波形一致的正波 频率200-300/min 四、扑动与颤动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振幅、形态不一致,节律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 节律不规则(R-R间距绝对不等) 心房率350~650/min或不能测量,心室率则视房室传导反应而定 QRS波一般形态、时限正常 四、扑动与颤动 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 频率200~500次/min 节律不规则 五、传导异常 房室阻滞(AV Block) 冲动从心房传入心室的过程中受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阻滞 Ⅰ 度房室阻滞 Ⅱ 度房室阻滞 Ⅲ 度房室阻滞 五、传导异常 Ⅰ 度房室阻滞: 每个心房激动均有下传,但PR间期大于0.2sec 节律规则 心率正常 QRS波群形态、时限正常 五、传导异常 Ⅱ 度房室阻滞: 有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漏搏,为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或房室束 可分为Mobitz I 与Mobitz II 五、传导异常 莫氏I 型 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 P-R间期逐渐延长,最后有一个P波无法传导产生QRS波群 心房节律规则,心室节律不规则 QRS波群形态、时限正常 五、传导异常 莫氏II 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正常或稍长,但固定 P波后有突然的QRS波群脱落 心房率与心室率不同,一般心室率较慢 如在希氏束阻滞, QRS波群正常;如在束支阻滞, QRS波群增宽 五、传导异常 Ⅲ 度房室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群之间没有关联 心室率较慢,一般30~40/min,一般房率快于室率 如在希氏束阻滞, QRS波群正常;如在束支阻滞, QRS波群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