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docx
《玩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玩具》旨在通过一年级学生感兴趣的玩具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简单的数学概念,如分类、比较大小和数数。结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与玩具相关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趣味性。
核心素养目标
1.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类玩具,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逻辑推理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比较大小和数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
3.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思考。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常见的玩具。
-学生对简单的数学概念如大小、数量有一定的认知。
-学生能够进行基础的数数和简单的分类活动。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玩具充满兴趣,容易引发学习动力。
-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喜欢通过操作实物来学习。
-学生可能偏好互动性强、游戏化的学习方式。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分类和比较大小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玩具特征的多样性而感到困惑。
-学生可能在数数时遇到困难,尤其是在处理较多数量或较大的数字时。
-学生可能在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推理时,缺乏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不同玩具,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大小、数量的差异。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分类和数数任务。
-运用游戏化教学,设计玩具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数学概念。
2.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玩具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互动式电子白板,让学生直接在屏幕上操作玩具图片,进行分类和比较。
-结合教学软件,设计数学练习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即时反馈。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玩具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玩具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不同种类玩具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玩具的多样性。
-简短介绍玩具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玩具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玩具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点。
过程:
-讲解玩具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功能。
-详细介绍玩具的分类,使用图片或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玩具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3.玩具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玩具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玩具案例进行分析,如拼图、积木、益智玩具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特点、功能以及对孩子发展的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玩具如何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概念和技能。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玩具的创新设计和未来发展,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玩具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玩具的教育价值、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玩具学习数学。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玩具与数学学习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玩具的特点、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玩具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玩具的分类、特点以及与数学学习的关系。
-强调玩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中的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玩具,描述其数学元素,并解释如何通过该玩具学习数学概念。
知识点梳理
1.玩具的分类
-根据功能分类:益智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等。
-根据材质分类:木制玩具、塑料玩具、金属玩具等。
-根据使用方式分类:拼装玩具、电动玩具、手动玩具等。
2.玩具的数学元素
-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础几何形状。
-颜色:红、黄、蓝、绿等基础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