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与预防措施.pptx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与预防措施冠心病是全球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其治疗与预防需要多方面干预。此次报告将探讨药物治疗方案与有效预防策略。作者:
什么是冠心病?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壁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发病机制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闭塞。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因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家族史:直系亲属早发冠心病可改变因素吸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缺乏运动: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
冠心病的分类稳定性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症状稳定,预测性强。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2微血管性冠心病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小血管功能异常。3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多在清晨发作。4
冠心病的症状胸痛(心绞痛)胸骨后压榨感、紧缩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心悸心跳加快或不规则,伴有胸闷感。疲劳异常疲劳,尤其在体力活动后明显。
冠心病的诊断方法临床症状评估典型心绞痛症状及危险因素筛查。心电图安静及运动负荷检查,观察ST-T改变。心脏超声评估心室功能、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直接显示冠脉狭窄程度及位置。心脏CT无创性评估冠脉钙化及狭窄情况。
冠心病药物治疗概述1预防心梗,改善预后抗血小板、调脂药物2稳定斑块,阻止进展他汀类药物、ACEI/ARB3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硝酸酯类、β阻滞剂、钙拮抗剂药物治疗原则遵循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需定期随访,调整药物剂量。
抗缺血药物(一):硝酸酯类1作用机制舒张血管平滑肌,主要是静脉系统。减少心脏前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2常用药物硝酸甘油:速效型(舌下片、喷雾剂)、长效型(贴片、缓释片)。3适应症心绞痛急性发作(舌下片);预防心绞痛发作(长效制剂)。4注意事项可能出现头痛、面部潮红、低血压。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需间歇用药。
抗缺血药物(二):β受体阻滞剂1作用机制阻断交感神经β受体,降低心率、血压和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2常用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选择性β1阻滞剂优于非选择性。3适应症稳定型心绞痛的长期治疗;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心力衰竭治疗。4禁忌症严重心动过缓、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重度外周血管疾病。
抗缺血药物(三):钙通道阻滞剂作用机制阻断钙离子内流,舒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1常用药物二氢吡啶类:氨氯地平、硝苯地平。2非二氢吡啶类维拉帕米、地尔硫卓。3适应症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合并冠心病。4不良反应外周水肿、头痛、面部潮红、心动过缓。5
抗血小板药物(一):阿司匹林作用机制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合酶-1,减少血栓素A2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使用剂量一级预防:慎用,个体化评估。二级预防:75-100mg/日。适应症冠心病二级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注意事项胃肠道不良反应、出血风险。长期服用需防治消化道损伤。
抗血小板药物(二):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前体药物,需肝脏代谢活化。标准剂量75mg/日,负荷剂量300-600mg。替格瑞洛直接作用药物,起效快,可逆性结合。标准剂量90mg,每日两次。普拉格雷前体药物,活化迅速,抑制强。标准剂量10mg/日,老年患者慎用。适应症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DAPT)。
抗凝药物1普通肝素静脉给药,作用迅速,半衰期短。需监测APTT,有拮抗剂鱼精蛋白。2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需常规监测,急性冠脉综合征首选。3华法林口服,作用持久,需监测INR,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多。4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不需常规监测,出血风险较低。
调脂药物:他汀类30-50%降低LDL-C中强度他汀可降低30-50%,高强度可降低≥50%。25-35%降低心血管事件可降低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风险。5-10%增加HDL-C轻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0-40%降低甘油三酯中等程度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ACEI/ARB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抑制ACE,减少血管紧张素II生成。常用药物包括贝那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AT1受体结合。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等。心血管保护作用降低血压、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内皮功能、减少蛋白尿。适用于心肌梗死后和心力衰竭患者。
其他药物:雷诺嗪和伊伐布雷定雷诺嗪抑制晚钠电流,改善心肌代谢。减轻心绞痛症状,不影响心率和血压。适用于: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不良反应:轻度头晕、恶心、便秘。伊伐布雷定特异性抑制窦房结If通道,降低心率。不影响血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