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方法研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
才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研究
生的创新能力弱,只是墨守陈规的接受老师所授课程。为此笔者提
出可以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增强学术交流,开展研究型课程和培养
研究生实践能力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的创新
精神,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路径研究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它直接为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实施科教兴国和技术创新战略的中坚。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比较系统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
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作出了
突出贡献。但是与?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素质要求相比,我们
的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集中体现在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对薄弱。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弱的表现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
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
格三个方面。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
会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组成。创新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
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的,一个知识面狭窄的人不会有多大的创新。
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创新的原动力,又称创
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本质特征是
新颖性和开拓性。创新品格是非智力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严谨、
自信心、激情、好奇心、乐观、容忍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意志品
质。
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教条的接受书本上
知识,不去积极主动的思考由所获得的知识可以推广、扩展成哪些
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知识。不去动手操作,而是被动的完成老师交
给的任务。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也体现了非创新性,仅仅是照搬照
抄他人的科研成果;同时又不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理论联
系实际的能力差。这些既是我国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的表现又是促
成其丧失创新能力的原因。为解决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各高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从根本上寻找到提高研究生
创新能力的途径。
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
(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正在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亦越来越快。为了适应这
些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改革。只有
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才有可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制订。目的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硕士生
学位课程设置主要考虑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理论知
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体现系统性与完整性;博士生学位课程的
设置主要考虑科学研究的需要,扩大知识面,侧重学科知识的先进
性和前沿性。
2.在课程设置中,要求各学科从培养本学科合格的专业人才的基本
要求出发,从培养研究型的优秀人才角度出发,制定本学科的学位
课;要“按需设课”,不要“按人设课”;要认真审查各门课程的教学
内容,去掉低层次课程,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
3.为了统筹研究生教育资源、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有利于不同学
科、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学习,有利于交叉学科的融合,规定所
有研究生课程不再区别硕士生课程和博士生课程,统一称为研究生
课程。硕士生与博士生的选修课可从全校所有研究生课程中选择。
(二)开展学术交流年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树立优良的学风,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是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土壤,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
至关重要的。开展学术交流年会,还可以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物质基础,以不同的方法思考本专业,往往会
取得一般方法难以取得的成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培养研究
生创新过程中有意识地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而不局限于精深某一
专业。
(三)鼓励开设研究型课程,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研究型课程主要是指建设以激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
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它应具备以下特点:
1.任课教师应该是学术水平高的教授,或者是几名教授组成的教学
小组,他们都具有较好的科研成果。由教授确定研究型课程的名称,
确定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或能力,组织教学内容的逻辑路线,
设计正确的培养质量考评方式等。
2.课程内容应该是任课教师将自己或课题组或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研
究内容作为一系列问题提出,将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课题列为研究
生课程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