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状态的角度探讨创造人生的可能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生活状态的角度探讨创造命运的可能性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敢于与命运抗争,试图改变和创造命运的斗士、勇者以及梦想家们。坚持追求幸福的信仰,永远不向命运妥协。你,并不孤独。
摘要:由习惯组成的习惯系统构成了人的大多数行为,这些行为形成了一种生活状态,生活状态串联成了一生,即命运。当思想不在迷茫的时候,比起客观环境,已经习惯了的生活状态是人最大的束缚。所以创造命运从改变习惯形成新的生活状态开始。这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但也绝不简单。
本文结构:
关于人生
习惯的本质和习惯系统
生活状态的三要素、性质及意义
生活状态的最初产生和发展历程
原理典型举例分析及启示
大学生生活状态分析
家庭教育问题诚谏
世界环境污染问题一瞥
补文:生活状态和理智选择的关系
后记
关于人生
关于人生的问题是古老而恒新的,尤其是人在青年时期,一方面身体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另一方面智力的飞速发展,自我意识达到顶峰,只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不免有些迷茫。看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于是苦苦思索,想知道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其实,人生的真谛不在思索中,而在人生中。
这里不对“人生”这个概念作过多的分析,仅仅作一个需要性的大家都容易接受的说明,人生就是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所面对、经历、创造的整个过程。(本文本来是要探讨命运的,后来觉得会被误解为宿命论,就把“命运”转换成了“人生”。)但人生并不仅仅是人的经历在时间中的顺序,不像是流水作业那样简单、直接的过程。它是一种让我们期待又恐惧,感到野心勃勃的同时又似乎有一种无法挣脱的束缚。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应该是经过无法确定的因素和自我努力作用后的一种享受和结果。然而这个过程和结果是我们自身完全可以掌握的吗?以往因为科学知识的匮乏,人们用神话、宗教和迷信生产并传播一种宿命论。万事不由人做主,一生都是命安排。即有一种人类未知的却冥冥之中对每个人起作用的超自然的力量,是它完全控制着人的一切,包括出生、经历、苦难、幸福和死亡。这种观点完全否定了人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创造的可能性。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古代文化和宗教的冲击,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唯物主义开始兴起。人们似乎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本质的认识,无论命运是人生的过程还是结果,作为主体的我,可以随意的塑造或创造它。然而事实真的又是这样吗?儿时我们都有一些崇高、远大的梦想,而完成的人却寥寥无几。一度我们激情澎湃,立志要干一番事业出来,是什么让我们深深地陷入苦恼和思考?
习惯的本质和习惯系统
想要改变和创造人生,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我们面对是真正的强大的困难是什么?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极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习惯。习惯是什么?(这是个非常值得搞明白的事)弗洛伊德最先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关于潜意识的学说(由于他的学说的影响力,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被称为三大犹太思想家)。人的意识分为三个部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最深层的部分,它有无穷的动力和能量,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只想做快乐的事而不管其他。潜意识是不能被直接察觉到的部分。意识是正常人在清醒的状态下对自身和环境最清楚最自觉的认识。他以合理原则调节着人的冲动和欲望,但它是最消耗能量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满足欲望时有无穷的精力,而思考时却很容易疲倦的原因)当潜意识和意识因为各自的原则和能量消耗的特点产生冲突的时候,就由前意识站出来充当中间的调节者。它至少要做到两点:一、不能因为欲望和理智的冲突太大,以至于让人产生强烈的焦虑。二、不能让意识长期运作,消耗过度的能量,累垮主人。由此习惯便产生了。
当人在最初做一件事时一定是有意识的。比如在刚学骑自行车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还常常顾此失彼,感觉意识不够用。在这时人骑自行车的行为是完全由意识控制的,人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并且意识的分配是不足的,踏着脚踏却无法看路,看着路无法控制车把等等。然而当我们学会并骑了很长时间后,不仅注意力不会分配不足,而且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常常骑着车子谈笑风生,甚至是吃东西。这就是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经典例子。
在学自行车最初时的行为由意识完全控制,但同时控制几个行为是极困难的,并且长期的意识运作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使主体产生相当的不适应(甚至产生疾病)。这时为了节约能量和保护主体,前意识会把一些经常发生的行为变成一种固定模式,然后从意识那里搬过来,以减轻意识的压力,使之有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习惯养成的简单机制和过程。我认为习惯就是由于意识控制的行为反复后形成的由前意识代替控制的模式化行为。需要说明三点:一、习惯是先由意识控制的行为,后来才转由前意识控制。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只有反复的行为才能形成一定的模式。三、是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