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学案ppt课件(21页).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时划分 两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难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整体感知课文。(重点) 3.理清文章的结构。(难点) 作者简介: 第二课时 1.是什么原因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2.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小组自主讨论,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3分钟)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 * 最 后 一 课 都德 第一课时 小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按篇幅、容量分 ﹛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情节: 环境: 人物: 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小说的三要素 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6岁时发表小说集《磨坊文札》,两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民族爱国主义的高涨,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的名篇。1873年发表的《最后一课》显示了他在创作上所达到的新境界,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全世界广为传颂。 上页 下页 返回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仅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壮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gěng zhuàn wǔ duó chéng qídǎo wǎn chà xuān gēbo zhòu sù ào yàoshi hǎo sǒu 预习检测 1、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见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样想的?(1至6段) 2.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7至10) 上学的路上 怕骂、贪玩. (幼稚) 1. 老师 其他 学生 气氛 最后一课 平时上课 3.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开课桌,关课桌,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 穿着漂亮的礼服 有镇上的人 没有镇上的人 1.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3.总结本文的结构和主旨。 学习目标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对学习: 对老师: 对祖国: 贪玩、不爱学习 难过、懊悔 很严厉 可怜的人 理解和同情 敬仰 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 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仇恨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高大 (成熟) 悲伤、愤怒。 4.上最后一课时 1.①是韩麦尔先生的言行教育了他, ②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 ③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 ④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觉醒。 2.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服饰):极为庄重 自责、赞美法语(上课时) 哽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