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学第章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本质是事物内在矛盾联系的特殊方式,是决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的最根本的特征。作为传统伦理学,其内部联系的主要方式就是社会环境中个人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群体之间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互为主体的道德行为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传统道德行为双方是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区别的,因为行为双方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都是利益的主体,这一点正是决定传统人际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的根本特征。但作为环境伦理学所研究的环境道德现象和行为,因为一方是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生存环境系统,其中虽然不乏微生物和动植物等生命物质,但和其对立的人类个体或群体比较,它们是缺乏主体意识的,它们的自然价值及利益关系,是由人对生存环境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决定的,更确切地说,是由人对其利用目的的最终利益决定的,因此环境伦理和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和传统人际伦理学的道德行为关系的本质、结构、功能,便有了很大的差异。
第一节 环境道德的本质
一、环境伦理与环境道德
1、伦理与道德的差别与联系
过去,在传统伦理学著作中,不少人是把伦理和道德两个概念作为近义词,甚至作为同义词相互混用的。如何克让先生就提出道:“由于在中外思想文化史上,‘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伦理学又叫道德学,或叫道德哲学”。〔1〕(P1)李耀宗等编的《伦理学知识手册》指出:“伦理就是指人与人相处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一词的含义,除了主要是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行动准则外,有时也指人的善恶评价,人的道德品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理想境界等”。“‘道德学’即‘伦理学’”。〔2〕(P106)上述这两种观点,其结论可能都来自较早出版的,罗国杰先生主编的《伦理学名词解释》一书。该书词目中,只有“道德”一词而无“伦理”一词。在“伦理学”词条中明确指出:“在语源意义上,‘伦理’和‘道德’是相通的。一般认为,‘伦理学’专门用作道德理论的命名,在西方开始于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中国则开始于近代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如严复)”。〔3〕(P1)对于“道德”的解释则与前述两著作基本相同。
其实,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有很大差异的。据甘葆露教授介绍,中国古代“伦理”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乐者,通伦理者也”。在此之前,伦和理是作为单音节词出现的,各有不同的涵义。“伦理最初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复杂而又和谐有序的辈份关系;后来进一步发展演变,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和谐有序的关系。”而道德,“是指人们根据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制定一系列的道德规范,以此来调节各自的行为和彼此的关系,从而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4〕(P1~4)
对此,郑悦生和王海明两先生在其所主编的《新伦理学原理》一书中讲得更为透彻。他们指出道:“从中西伦理与道德词源上看,二者相同,都是指人际关系如何的规律及其应当如何的规范。但是,这两个名词在人类世世代代的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的具体运用中,一方面,逐渐精确:由宽泛的人际关系精确为人际行为关系;另一方面,则逐渐分化;伦理仍是指人际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当如何的规范,而道德仅仅是指人际行为应当如何的规范了。这就是为什么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可以说它道德不道德,却不可说它伦理不伦理;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只有是否遵守行为规范(道德)的问题,却不能有是否遵守行为规律(伦理)的问题”。〔5〕(P26~27)也就是说,伦理是指人类的伦常关系,和人际道德行为的客观规律。如古代中国儒家所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常关系。道德则指人际间道德行为的具体准则和规范,包括对准则和规范的评价及个人的品德修养与内容。如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及妇女的“三从四德”等所谓道德规范。因此,伦理和道德是有着原则性区别的。伦理是指人际间宏观的和理性的外化的客观规律。而道德涉及的只是人际间关系具体的内化的(自律的)科学准则和规范。但因为二者研究的客体,都是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群体间的互动关系,目的都是为了协调人们建立在不同的利益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比较多的场合,不少人便把它们混用了,有时则并列使用,合称为伦理道德。弄清这一点,对于确定环境伦理与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关系很有必要。
2、环境伦理与环境道德的内涵
环境伦理与环境道德,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实践需要,人们把传统伦理道德研究的客体(对象)扩大到自然界,包括整个有机和无机物质世界──人类生存环境系统后才逐渐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质上的飞跃和提高,在人类思想意识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漫漫数千年的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研究,都把对象局限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