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打击事故现场处置设计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物体打击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事故特征
1.1危险性分析
(1)进入生产现场不按要求正确佩戴安全帽或没有在规定的安全通道内活动。
(2)高空作业过程中没有将工具放在工具袋内。
(3)从高处往下抛掷器物或传递工具。
(4)起重吊装时捆绑吊物不牢、捆绑位置不当,吊物坠落伤人。
(5)检维修过程中带压设备未完全泄压,拆卸设备连接件冲出伤人。
(6)高速旋转设备转动零部件飞出造成的打击伤害。
(7)交叉作业时上方未采取防高处坠物措施,下方未设警戒区并专人监护。
(8)更换气瓶时阀门安装不牢固。
(9)对货架中可能滚落的货物未采取防止滚动、倾倒、坠落的措施。
(10)在堆放物件上方或附近进行其他作业。
(11)搬运方式不当,通道有障碍物,抬物倒行、视线受阻。
(12)各类容器爆炸飞出物伤人。
1.2事故类型
物体打击伤亡事故分为物体打击伤害和物体打击死亡两种。
1.3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装置
厂区检维修区、高速旋转设备区、压力容器区、行车运行区、中间产品转存区、库房等。
1.4事故危害程度
物体打击事故可导致人员轻伤、重伤,甚至死亡事故。
1.5事前征兆
(1)交叉作业时物料传递、抛掷材料、工具等物件。
(2)高处、临边作业时使用的工具,没有放入工具袋。
(3)作业人员未经过安全培训教育上岗作业。
(4)机械设备的防护装置失效,无法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5)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没有按规定佩戴安全帽。
(6)拆除或拆卸作业时未设置警戒区域、缺少专人监护。
2应急处理
2.1现场应急处置程序
物体打击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立即采取应急处置并向班组长报告,班组长迅速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救援指挥部宣布启动处置方案,应急处置组成员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理。
2.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周围人员呼救并将受伤人员脱离危险区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受伤者进行现场急救。
(2)对于较浅的伤口,可用干净衣物或纱布包扎止血,动脉创伤出血,还应在出血位置的上方动脉搏动处用手指压迫或用止血胶管(或布带)在伤口近心端进行绑扎。
(3)较深创伤大出血,在现场做好应急止血加压包扎后,应立即准备救护车,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在止血的同时,还应密切注视伤员的神志、脉搏、呼吸等体征情况。
(4)对怀疑或确认有骨折的人员应询问其自我感觉情况及疼痛部位,对于昏迷者要注意观察其体位有无改变,切勿随意搬动伤员,应先在骨折部位用木板条或竹板片于骨折位置的上、下关节处作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刺伤肌肉、神经或血管,然后呼叫 120 等待救援。如有骨折断端外露在皮肤外的,用干净的砂布复盖好伤口,固定好骨折上下关节部位,然后呼叫 120 等待救援。
(5)对于怀疑有脊椎骨折的伤员搬运时应用夹板或硬纸皮垫在伤员的身下,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如伤员不在危险区域,暂无生命危险的,最好待 120 医疗急救人员进行搬运。
(6)如怀疑有颅脑损伤的,首先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昏迷伤员应侧卧位或仰卧偏头,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气管,发生气道阻塞;对烦躁不安者可因地制宜的予以手足约束,以防止伤及开放伤口,积极组织送往医院救治。
(7)如受伤人员呼吸和心跳均停止时,应立即按心肺复苏法支持生命的三项基本措施,进行就地抢救。步骤为:通畅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胸外接压;在抢救过程中,要每隔数分钟判定一次,每次判定时间均不得超过 5~7s;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抢救前,现场抢救人员不得放弃现场抢救。
3注意事项
(1)对于由于物体坠落造成的物体打击伤害,在人员得到可靠救治后,应将现场设置隔离警示标识,以防止其他人员误入后造成伤害。
(2)进行心肺复苏救治时,必须注意受害者姿势的正确性,操作时不能用力过大或频率过快。
(3)脊柱有骨折伤员必须硬板担架运送,勿使脊柱扭曲,以防途中颠簸使脊柱骨折或脱位加重,造成或加重脊髓损伤。
(4)搬运伤员过程中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或两腿,绝对不准单人搬运。必须先将伤员连同硬板一起固定后再行搬动。
(5)用车辆运送伤员时,最好能把安放伤员的硬板悬空放置,以减缓车辆的颠簸,避免对伤员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