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残疾人奔小康思考.doc

发布:2018-05-10约3.76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残疾人奔小康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但是,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相当一部分人仍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如何带领残疾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残疾人奔小康的现状      从国际上看,去年年底,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刚刚突破1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刚刚达到1000美元,与美国、英国、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总体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从国内的情况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全国还有3000多万人的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其中残疾人占三分之二,全国6000多万残疾人中,约有2000多万人或者更多没有实现小康;在全国没有实现小康的家庭中,残疾人家庭占60%以上。   从烟台的情况看,虽然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全市整体上已经率先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离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全市28万残疾人中,仍有1.3万残疾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部分生活在特困状态。以莱山区为例,该区农村总户数为5.47万户,11.12万人,其中年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家庭1697户、3096人,而残疾人户就有890户、1564人,分别占800元以下贫困户的52.4%、50.5%,尽管各级逐年加大贫困残疾人的救助、帮扶力度,但是对一些无任何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三无”特困残疾人来说,仅仅依靠目前财力还不充裕的政府救助,只能是勉强维持温饱,根本谈不上“小康”。      二、残疾人奔小康的障碍主要表现有四难:      (一)康复治疗难   我国6000万残疾人中,绝大多数残疾人可以通过康复恢复、改善或者补偿身体功能、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销售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加之国家调控、监管乏力,导致药品、治疗费用一涨再涨;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残疾人家庭都是由于治病而致贫的,不少家庭在沉重的债务重压下,只能放弃了对残疾人的继续康复治疗。      (二)接受教育难   目前残疾人接受教育仍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残疾人家庭普遍对残疾人的教育不够重视,往往不让残疾子女上学,以减轻家庭负担;二是社会对残疾人接受教育存有歧视,虽然有法规保护,但仍有不少学校将渴求接受教育的残疾人拒之门外。      (三)劳动就业难   目前,在烟台市登记求职的3620名残疾人中,实现就业的不足200名,仅占求职人数的5.5%。导致残疾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残疾人自身素质低,劳动技能差。据调查,自1969年以来,全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仅有163名,也就是说每一万名残疾人之中只有两名残疾人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多是自学成才,专业多局限按摩、财务和美术专业。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国民总数的3.98%。残疾人择业面较窄,无法适应现代企业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需要。二是社会对残疾人就业存有偏见。不少用人单位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安排残疾人就业。部分地方单位还拒不缴纳就业保障金。因此,残疾人就业率和就业保障金收缴率都较低。三是中、小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和私营企业,企业减员增效,首先减的是劳动技能差的残疾人,而国家又缺乏强硬的措施,导致已经就业的残疾人不得不失业。就业的残疾人,其收入普遍偏低。据我们抽查,在福利企业工作的残疾员工,月平均工资约为300至500元,低的只有200元左右。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中,一般也是与市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持平或稍高。四是残疾类别差异对就业和生活影响较大。智力和精神这两类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最为困难。一般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根本不考虑这两类残疾人。以安排残疾人为主的福利企业,税务部门也把这两类残疾人排斥在减免税的人员之外。这两部分残疾人,基本靠家庭供养。特别是精神残疾人,相当部分靠药物控制病情,严重的需长期住院治疗,每月费用需千元以上。      (四)落实社会保障措施难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一是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保险金,二是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资金筹措机制很不完善,“寅吃卯粮”,形成了巨大的隐性债务。前几年,政府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也处于低谷。残疾人由于没有职业、没有收入,没有能力购买养老保险,达到退休年龄后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三、残疾人奔小康的思路与途径      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提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明确要求,这在以前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是没有过的。这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处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