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光绪皇帝卖股票毁了戊戌变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李德林:光绪皇帝卖股票毁了戊戌变法
昭信股票毁了戊戌变法(一)—— 光绪皇帝卖股票1898年1月30日,大清帝国御前会议规模空前。凡是京城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六品的翰林院编修都要参加。紫禁城外皑皑白雪,雪地里停满了大小官员的轿子。游历欧美归来的李鸿章很久没有参加过御前会议,他看了看前面的轿子,倒吸一口凉气,已经病入膏肓的恭亲王奕?被家仆从轿子里面搀扶出来,转乘光绪皇帝特准的暖轿,被四个五大三粗的八旗兵丁抬进了午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满蒙执政精英们将甲午战败的所有责任都推到了李鸿章的肩上。独居在贤良寺的李鸿章与青灯佛卷相伴,阅尽人间凄凉。光绪皇帝突然召开御前会议,李鸿章意识到今天的会议非同一般。中法战争期间,慈禧太后解散了奕内阁,奕闲赋在家,很少参谋军国大事,现在已经卧病在床,今天却被抬进了紫禁城,看来《马关条约》的赔款已经逼得皇帝走投无路了。御前会议的唯一议题就是给日本人赔款的问题。前三次支付下来,大清帝国能够抵押的海关,已经全部抵押给国际银行了,如果继续进行国际贷款,那么帝国的财政将完全操纵在洋人手中。日本为了缓和国内经济危机,向中国发话,只要交钱就从威海卫撤兵。既然有收回威海卫这么好的机会,必然不可错失。可是银子哪里找呢?光绪皇帝连续问了台下的群臣三次,没有人回应。“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解燃眉之急。”就在朝堂一片沉默的时候,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彻朝堂。光绪皇帝定睛看了看,站出来说话的是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黄思永。光绪皇帝对这个黄思永还是很有印象的,自己坐上龙椅的第六年殿试,当时主考官象征性地向还没有亲政的自己汇报了一下殿试成绩,这个黄思永是当年庚辰科一甲一名,被钦点为状元。(朱沛莲:《清代鼎甲录》,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黄思永从袖筒里摸出一份奏折《请特造股票筹借华款疏》。黄思永在奏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发行借款自强股票,以充分挖掘和积聚华民的财富,尤其是应“严责中外臣僚,激以忠义奋发之气,先派官借,以为民倡”,则“合天下之地力人力财力,类别区分,各出其余,以应国家之急;似乎四万万之众,不难借一二万万之款”。(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经历了一场又一场颜面扫尽的失败战争,朝廷的公信力在民间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成为破船的大清王朝还能通过发行股票自强?由于担心这种通过发行股票募集民间资本赔款的方式会遭遇帝国子民的抵制,黄思永还给光绪皇帝想了一招发行模式出来:先按官之品级、缺之肥瘠、家道之厚薄,酌定借数之多少,查照官册分派,渐及民间。官员带头认购自强股票,根据品级的不同、地方经济状况不同、家庭财力的厚薄进行区别摊派,有了官员带头认购,自然能起到带头作用,帝国的子民们在官员们倡导的自强精神鼓动下一定会趋之若鹜。这一法子对于备受财政困扰的光绪皇帝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立即传旨“著户部速议具奏”。作为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立即召集户部在京高级官员开会,商讨股票发行章程。户部侍郎张荫桓提议,在政府没有公信力的情况下发行股票,如果只是官员带头认购,民众不会买单,朝廷一定要向民众彰显自己的信用,所以他建议将自强股票改为“昭信股票”((清)张荫桓:《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以昭信守。忙碌了将近一个月,在昭信股票的章程、发行模式等都拿出详细的方案之后,翁同龢提出召开部委联席会议,户部、总理衙门、军机处、吏部等六个部委的高级官员均出席会议。六部联席会议提出,上海股票市场发达,上海地方官对股票非常了解,可以让上海道台提出修改意见,并在上海摸底,探探市场对朝廷发行股票的反应。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昭信股票详细章程》规定:总股本58万张,其中面额100两者50万张,面额500两者6万张,面额1000两者2万张,募集资金总额1亿两;期限20年,利息为周年5厘,闰月不计,前十年付息不还本,后十年本息并还,认购股票者每年应得本息准抵地丁盐课,亦可领取现银。(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翁同龢将昭信股票的所有材料上报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当即批准户部的奏疏。在国家财政跟信用破产的情况下,发行问题是最令光绪皇帝担心的。光绪皇帝向全国官民发出了认购倡议信:“当此需款孔亟,该王公及将军督抚等均受朝廷厚恩,各省绅商士民,当亦深明大义,共济时艰。况该部所议章程,既不责以报效,亦不强令捐输,一律按本计利,分期归还,谅不至迟回观望也。”权杖指挥资本是国家信用的一个风向标,从光绪皇帝的倡议信可以窥见,政府信用已经破产了。昭信股票名为股票,实为国债,发行的基础就是政府信用,民众不会因为“不责以报效”,“不强令捐输”而购买,而是先经过理性分析,分析政府公信力信誉度以及自己得到的回报等,之后才能作出是否认购的决定。昭信股票的发行工作正式开始了。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