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解析 .pdf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教材解析
一、教材分析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主要包括三位数加、减三
位数的笔算及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计算策略解决问题两
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学过“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初
步理解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以及“万以内数的认识”,
初步掌握了万以内数的意义,“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
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标准要求,笔算加、减法
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这一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
的最后阶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
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
过迁移解决更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另一方面,为进一步
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
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让学生在
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
本单元的例题编排按照整套教材计算教学的编排思路,一是
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
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例如,加法中
安排了我国动物种类的问题,减法中安排了近几年国产电视
动画片生产情况的问题等。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例如,购物问题,
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等。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
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
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
应用意识。
2.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渗透数学思想
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
法的基本方法。如,数位要对齐,计算的顺序,满十(不够)
要向前进(借)一等。因此,本单元在编排时,尊重学生已
有的知识基础,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与两位数加、减
法类比,推出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一过程中,渗
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的实际操作经验的基
础上,理解算理,通过讨论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
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
为机械记忆,教材没有出现计算法则的结语,而是通过学生
讨论提供探索法则的线索,为学生经历法则的形成过程提供
空间。
3.将“验算”分散编排
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
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出现。万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并不困难,但计算比较复杂,涉
及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的问题,要使计算达到比较熟练、准
确,难度比较大,需要一定的练习时间。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
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4.突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修订教材将估算内容从计算中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
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
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
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
力。例如,在例4中,突出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
解决“收银员应收多少钱”的问题需要用精确计算解决;解
决“爸爸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
二、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
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
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选择适
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发展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
中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中,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
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
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已学过“100以
内加法和减法”,初步理解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以及
“万以内数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万以内数的意义,“几百
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
主要包括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及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
择计算策略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
加、减三位数,这一单元是学习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