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性状遗传与鉴定课件.ppt

发布:2025-02-26约9.58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性狀遺傳與鑒定第一節概述人類與血緣相關的性狀均是通過生殖細胞有性繁衍,代代相傳。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一定律已被打破,科學家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改造、重建細胞基因,從而使生物的遺傳性狀發生定向變異。基因工程、無性繁殖、克隆技術的出現,顯示了科學技術的又一次革命。司法鑒定中涉及人類遺傳的專門性問題很多,如親子鑒定、父權認定,人體物質的個體同一認定等,基因技術開闢了司法鑒定的新天地。DNA指紋、基因排列的運用象徵著法醫學個體同一認定從否定型轉到肯定型新階段的開始。一、遺傳學與法醫遺傳學遺傳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即是對遺傳的客觀描述。物種所以能代代繁衍延續,產生同類個體,就是因為生物有遺傳特性。遺傳能使物種性狀代代相傳,這就是“龍生龍,鳳生鳳”的根本原因。同時遺傳還把形態體貌,結構特徵傳給下一代,下一代往往會帶有祖父、祖母及先代祖宗的若干性狀。”體內的組織結構、生化結構(包括酶的結構)等也都是代代相傳的。同時,物種的本能也代代相傳,各種動物都有生而有之的本能,“老鼠生來會打洞”,貓捉鼠,蜂築巢,鳥築窩,魚兒生來會逐波,嬰兒出生即會吮吸,等等,均是繼承了上一代的本能,這個繼承是通過遺傳獲得的。有遺傳就有變異,變異也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即客觀描述了變異。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二個人,即使是同卵雙生的雙生子,也不完全相同。同代不一樣,上代與下代也不一樣,這就是變異。變異與遺傳相輔相成,有了變異,生物才能不斷進化和發展。否則,就無現代人可言。研究生物遺傳與變異的科學,稱遺傳學,即研究親代與子代一切遺傳性狀的傳遞規律及彼此差異變化規律。根據研究對象不同,可分為:普通遺傳學,人類遺傳學,動物遺傳學,植物遺傳學,微生物遺傳學等。根據研究的具體問題及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生化遺傳學,群體遺傳學,輻射遺傳學,數量遺傳學,免疫遺傳學,行為遺傳學等。運用遺傳學(如人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免疫遺傳學、行為遺傳學、群體遺傳學等)的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與解決涉及法律的遺傳學問題的科學,即為法醫遺傳學。它是法醫學的分科。通過對人類遺傳的研究,探討性狀遺傳在個體認定(包括親子鑒定)中的作用,如血型、酶型、DNA圖形、基因排列、體態、容貌遺傳規律等;研究通過運用免疫、生化、分子等遺傳原理及技術方法獲取的證據與其他證據的相互關係,可信度如何;研究行為遺傳與犯罪的關係,研究遺傳病態與法律的關係,及其在控制與預防犯罪工作中的作用;研究基因技術帶來的法律、倫理問題,等等。法醫遺傳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在法庭科學中的地位將隨著學科的發展與完善而不斷提高。本章著重介紹血型遺傳和親子鑒定的一般知識。二、細胞與染色體種瓜為什麼會得瓜,一個物種為什麼能有規律的繁衍,代代相傳?其物質基礎是什麼呢?可用二個字回答:細胞。任何生命體,代代相傳,首先歸功於細胞內的染色體,從單細胞生物到幾噸重的大動物,都是染色體把上一代的一切遺傳資訊帶到下一代的。生物的遺傳,一般都通過生殖,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高等動物的自然繁衍都為有性生殖,即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一個細胞),然後分裂發育成新的個體。所以,人的生命是從受精卵(一個細胞)開始的。(一)細胞的結構細胞由細胞膜(植物細胞膜很厚,稱細胞壁)、細胞漿、細胞核構成。細胞能呼吸,吸取營養,細胞漿裏有很多物質;細胞核裏有染色體、核膜、核仁,各種生物的細胞大小不一樣,禽類的蛋是一個很大的卵細胞。發育成熟的人由大約16×1014個細胞組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功能也不相同。功能相似的細胞加上其他輔助性細胞組成一個器官,如肝臟的主要細胞是肝細胞;若干功能相似的器官構成一個生理系統,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感覺系統等。人的細胞最大的也只有一百幾十個微米,細胞內部結構,要放大幾萬倍才看得清楚。人的精細胞與卵細胞都很小。成熟精子像蝌蚪,一條精子重量為1/50億克。頭部較大,長×寬為10×5微米,尾巴長30~40微米。人一生中能產生約1萬億條精子。精液中,每毫升一般有1億條左右的精子。精子的產生可延續到古稀之年,九旬老漢亦有可能存在生殖能力。卵子比精子稍大,直徑約為100~140微米,重量約1/100萬克,約5000萬個卵子合起來才有一只普通的雞蛋重。女子從青春期開始,每月一般有1個卵子成熟排出,到50歲左右停止排卵。(二)染色體細胞核裏有能被鹼性染料染成藍色的物質,叫染色質,染色質在細胞分裂中期濃縮成條,稱染色體。19世紀法國業餘植物學家霍夫邁斯特(Hofmeister),看到花細胞內有一種特殊物質,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弗萊明(W.Flemming)進一步研究發現細胞核裏有一種容易被鹼性顏料著色的物質;人們稱這種物質為染色質,還觀察到染色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