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碘缺乏病健康教育调查分析.doc

发布:2017-05-26约1.88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碘缺乏病健康教育调查分析 了解陕西省家庭主妇和小学生碘缺乏病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 1999-2005年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用PPS方法抽样,对家庭主妇采用问卷,五年级小学生采用笔答进行调查。结果 1999-2005年家庭主妇知晓率由61.3%上升为98.0%,2005年了解缺碘危害者为51.3%;学生知晓率由53.5%上升为88.0%,2005年能举例讲述缺碘危害、防治方法者为65.7%。 结论 1999-2005年陕西省家庭主妇及学生对碘缺乏知识知晓情况呈上升趋势。但对碘缺乏危害知识掌握不足,今后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从1997年起在全国统一碘缺乏病监测工作中将健康教育作为消除碘缺乏病的一项重要的指标[1]。1995年全国碘缺乏病基线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为全国十个碘缺乏病最重省份之一[2],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了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力度,现将1999-2005年全省碘缺乏病监测健康教育现况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按照《全国碘缺乏病防治监测方案》中规定的方法进行[3] 。以省为单位,采用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进行抽样。全省分别于1999、2002、2005年抽取60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及150名学校周围农村或社区20~50岁家庭主妇参加全国统一的碘缺乏病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 对学生采取笔答试卷办法。开始答题前,请老师回避,向学生讲清只是了解情况、不是考试、也不计名次,解除学生紧张情绪,答卷结束后,向学生讲解正确答案。对家庭主妇采取入户问卷的调查方式,用当地群众可以理解的语言解释问题和选项。问卷结束后,纠正错误选项,宣讲正确答案,对行为正确选项询问为什么,让家庭主妇对先放菜后放盐知其所以然,并对其家中食盐现场做含碘与否半定量测定。 1.3评分标准方法 每题20分,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即为知晓)。其中学生组第4题和家庭主妇组第1题各有2个正确答案,答对1个得10分,要求举例题未能正确举例不得分,同时选择正确和错误答案者不得分。 2.结果 2.1学生组 1999-2005年小学生碘缺乏病知识全对率及知晓率均呈上升趋势,见表1。 2.2家庭主妇组 1999-2005年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识知晓率呈上升趋势 。 2.3 2005年学生组碘缺乏病核心信息知晓率 有3项知晓率比较低,能正确举例讲述碘缺乏病相关知识的均在70%以下,见表3。 2.4家庭主妇碘缺乏病核心信息知晓率 除对碘缺乏危害知晓率低外,其他核心信息知晓率均在90%以上,见表4。 3.讨论 健康教育是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目标的重要工作内容,它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来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并激励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4]。陕西省从1994年开始,除每年5月5日(2001年改为5月15日)举办碘缺乏病宣传日活动外,全省各地在学校、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利用乡镇赶集、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健康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提高群众防治碘缺乏病的自我保健意识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表1、表2的动态变化中可见平均分及知晓率,均呈提高趋势。但总体而言,效果进展缓慢、不是很理想[5]—经过15年的努力,学生的知晓率还低于90%的国家标准[6],全对率最高只有52.7%,提示今后还要继续加强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工作。 调查显示学生和家庭主妇对碘缺乏病防治的核心信息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不够全面、不够准确。学生组能举例讲述有关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不到70%,说明至少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尚不掌握或掌握不全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特别是缺碘对智力的影响。家庭主妇对碘缺乏危害了解的更差,知晓者仅占51.3%,说明近一半的妇女不了解碘缺乏的危害。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对目标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加强防治碘缺乏病核心信息的宣传,尤其是对智力的影响。 学生是碘缺乏危害的主要人群之一,让学生全面、准确的了解相关防治知识,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是“小手拉大手”传播链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加之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具有可持续性、操作简便易行、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传播面广,是理想的健康教育传播场所[7]。因此,今后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校。在学校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健康教育宣传链,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辐射到整个社会,改变广大人群的不良健康行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