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左鹏文档.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会计学;DWI基本原理;受限弥散
细胞膜或大分子蛋白等生物组织中的天然屏障使得水分子的弥散受到限制,称为受限弥散(ristricted diffusion)。
各向同性弥散
在均匀介质中,水分子任何方向的弥散系数都相等,称为各向同性弥散(isotropic diffusion),即弥散不受方向的限制;
各向异性弥散
同一介质在三个弥散梯度方向(相位、层面和读出方向)上呈现不同的弥散运动,引起不同的信号表现,称为各向异性弥散(anisotropic diffusion)。
;DWI信号形成机制
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包括细胞外、细胞内和跨细胞运动以及微循环(灌注),细胞外运动和灌注是组织DWI信号衰减的主要原因。组织内水分子的随机运动越多,在DWI中的信号衰减越明显。
自由水比固体组织有极高的弥散系数,导致信号大量丢失,在DWI上呈明显低信号。当水分子弥散正常时,其图像显示等信号改变。当水分子弥散受限制时,DWI上就会出现异常高信号。
;弥散改变的病理基础;第5页/共77页;第6页/共77页;
ADC=[ln(S1/S2)]/(b2-b1)
ln为自然对数。 S为某一弥散敏感系数(b)下的信号强度,S1和S2代表两个不同b值兴趣区的信号强度。
b值——弥散加权程度(弥散敏感系数)。
b=(γδA)(△-δ/3)
γ为旋磁比,δ、△、A分别为扩散梯度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及强度,b值单位为秒/平方毫米。临床应用中一般固定δ、△、γ,仅通过改变A的大小而获得不同的b值。
; b值受灌注影响大,小b值主要反映局部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测得的ADC值不稳定。b=0产生无弥散权中的T2像。
大b值所测得ADC值受血流灌注影响小,较好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
即b值越大,对水分子运动的检测越敏感,但图像的信噪比相应的下降。
通常b值取1000s/mm3,成二组图像:b=0和b=1000。
; b=0 b=1000;DWI在临床上最常用于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前,DWI开始广泛引用于MS的活动病灶、部分肿瘤、血肿、肉芽肿及脓肿等病变的诊断
另外,其他脏器如:肝脏、肾脏、乳腺、脊???及骨髓等可以进行DWI,提供一定的信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均高的常见疾病,影像学的早期诊断有利于尽早挽救可逆性缺血性坏死脑组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脑梗塞的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病变区的病理变化是细胞毒性水肿,缺血区的总体含水量没有变化,仅仅是细胞内外含水量发生了变化,常规MRI检查(T1WI、T2WI)往往无阳性表现。
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期,特别是超急性期脑缺血的检测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为溶栓和神经保护提供了直观、个体化的影像学信息。;急性脑梗塞弥散成像;急性脑梗塞弥散成像;一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
;右侧大脑中动脉的急性栓塞。在T2WI上,可见到散在的点状高信号影,在DWI上可见到枕叶小点状高信号,伴有ADC值的中度下降 (0.48 x 10-3 mm2/sec)。 在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可见到显著的灌注缺损区。;6小时后的急性脑梗死
;广泛的灌注缺损区,伴有小部分“半暗带”
;;DWI对急性及亚急性脑缺血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可达88~100%和86~100%,对CT及T2WI不可鉴别的急慢性缺血,DWI鉴别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可达95%和94%。;DWI的信号强度大小由表观弥散系数(ADC)进行定量测定。通过ADC值的变化可以反映缺血过程的变化以及不同缺血区域的演变规律。
研究表明:从缺血区边缘带到梗塞中心,ADC值逐渐降低。早期出现ADC值下降的缺血组织最终演变为不可逆性恢复的梗死灶。;DWI可以鉴别可逆性及不可逆性缺血组织,有助于挽救频死的缺血半暗带组织。已经证实一些患者在缺血症状后2小时给予静脉溶栓,DWI异常信号范围可以明显缩小,甚至完全消失。;在脑缺血症状发生后24小时之后,DWI也可以提供其他更有价值的信息。因为DWI对急性期细胞肿胀所致的细胞毒性水肿敏感,而对慢性期肿胀细胞破裂水分子再度弥散所致的间质性水肿不敏感,故在急性期DWI表现为高信号,在慢性期表现为等信号。;DWI与T2 FLAIR成像方式相结合,可更好的区分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水肿。DWI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