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十神经系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一、单选题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的部位称为:
A. 轴突 B. 树突 C. 突触 D. 紧密联接 E. 囊泡
突触前细胞活动引起突触后细胞活动变化的过程称:
A. 局部电流 B. 动作电位 C. 突触传递 D. 神经冲动 E. 兴奋扩散
关于细胞间兴奋的化学传递的特点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主要通过化学递质 B.不需要Ca2+参与 C.兴奋呈单向传递
D.传递有延搁 E.易受药物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下列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有相应受体能与递质结合
C.Ca2+在突触传递中有重要作用 D.突触传递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
E. 突触传递可被特异性的化学物质阻断
有关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一种局部去极化电位
B. 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使后膜对K+和Cl–通透性升高
C. 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D.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发展到阈电位水平便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E. 突触小胞释放兴奋性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
A. 超极化 B. 去极化 C. 反极化 D. 复极化 E. 超射
神经冲动抵达未梢时,其与递质释放之间的耦联,有赖于哪种离子的作用?
A.Cl- B.Ca2+ C.K+ D.Na+ E.Mg2+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
A.超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动作电位 E.静息电位
除哪项外,均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产生过程:
A.动作电位抵达突触前轴突末梢 B.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C.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并与后膜受体结合 D.突触后膜超极化
E.突触后膜对Na+、K+、Cl-通透性升高,尤其是Na+
下列关于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递质分为外周递质和中枢递质两大类
B. 外周递质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
C.中枢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相同的递质
D.抑制性突触前神经原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IPSP
E.兴奋性突触前神经原释放兴奋性递质,产生EPSP
神经冲动是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A. 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D.局部电位 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以下哪项不是中枢信息传递的特征:
A. 单向传递 B.总和 C.中枢延搁 D.相对不疲劳性 E.后放
在反射活动中最易疲劳的部位是:
A. 突触 B. 传入神经 C. 感受器 D. 效应器 E. 传出神经
刺激停止后,反射活动仍延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
A. 扩散 B. 总和 C. 诱导 D. 后放 E. 反馈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A.轴突—轴突突触 B.轴突—树突突触 C.轴突—胞体突触
D.树突—胞体突触 E.胞体—胞体突触
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 突触后膜去极化 B. 突触前膜去极化 C. 突触后膜超极化
D. 突触前膜超极化 E. 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后膜超极化 B.突触前膜去极化减小 C.突触前膜超极化
D.突触后膜去极化减小 E.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
以下哪种感觉不经过丘脑接替:
A.视觉 B.听觉 C.本体感觉 D.味觉 E.嗅觉
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A.有点对点的感觉功能 B.产生特定的感觉 C.产生内脏感觉
D. 使大脑皮质维持觉醒 E.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
对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投射至皮质特定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关系 B.引起特定的感觉
C.主要终止于中央后回 D.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交换神经元
E.切断特异性传入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
从生理学角度看,巴比妥类药的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