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理念,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 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坚实的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 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能在区域、资源、 环境、交通、土地等以及林业、农业、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生产、应用 研究、技术开发、行政管理及教学等工作的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
本专业依托学校的优势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林业信息化为切入点,以地理环境信息化为 主要内容,紧跟地理信息新技术和新思想,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办学特色。在保持学科特色的 同时,积极拓展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科研训练和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本科教 学中实行“研究型教学”,采取专门措施进行“准研究生”培养,以工程驱动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教学比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工作适应性和社会竞争能力。
三、培养要求及保障措施
本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 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能够进行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设计、开发、 教学和管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
具备对地理信息的提取、抽象、加工、分析和处理能力,能利用所学的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工程技 术从事生态、资源环境、工程与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
了解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科学产业发展状况;
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等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了解林业、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等的基本常识;
.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文件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9.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和翻译专业科技资料的英语应用能力。
保障措施:
.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理论课和综合性实践课程的比重;
.教学内容上,保持课程名称的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多方面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加强实验硬件设施和实验内容建设,保证实验课程的开出率和实验内容的规范化;
5.进一步拓宽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实习内容在真实的场景中完成。
四、主干学科
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地图学、GIS 开发设计基础、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 软件工程原理、遥 感原理及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GPS 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测 量学。
六、学习年限
标准学制 4 年,弹性学制 3~6 年
七、毕业学分
总学分 185.5(含第二课堂 12 学分)
八、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九、主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地理学课程实习、GIS 开发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地图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地理信息综合实训、测 量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十、第二课堂活动要求
参照学校对第二课堂的要求。
十一、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和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修满下表规定的各类课程的基本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和毕业学分表
课 程 类 别
学 分
百分比(%)
备 注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必修课
27.5
14.8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选修课
5
2.7
艺术类、创新创业类课程必选, 共计 3 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
基础与学科基础必修课
71
38.2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必修课
18
9.7
专业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选修课
8
4.3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选修课
10
5.4
小计
139.5
75.2%
其中,实验学分百分比为 17.9%
实践教学
集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
18
9.7
实践教学
毕业实习
16
8.6
实践教学
毕业设计(论文)
16
8.6
实践教学
第二课堂
12
6.4
小计
46
24.8%
合 计
185.5
100
毕业学分要求
必修学分
150.5
81.1
毕业学分要求
限选学分
30
16.2
毕业学分要求
任选学分
5
2.7
艺术类 2 学分、创新创业类课
程
程 1 学分
十二、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计划 表一至表五
表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专业指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