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深基坑工程检测控制措施.doc

发布:2017-05-14约4.26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深基坑工程检测控制措施 深基坑工程检测控制措施提要:水准基点选在基坑影响范围外(3倍基坑开挖深度以外)已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首层柱上,被选定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采用桩基础 深基坑工程检测控制措施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管道施工,管线桩号长度约,拟分段施工,每段150米,管线基坑设计宽度2米,设计开挖深度最大米。安全等级一级。根据现行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为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在基坑施工的全过程中,要求对支护结构及周围环境(三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作连续监测。 二、监测方案设计依据 (一)本工程监测执行如下规范规程: 1、本项目设计文件;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17,国家标准; 3、《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广东省标准; 4、《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GjB02-98,广州市标准;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17,行业标准。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17 根据设计要求,各监测项目及数量详如下: (二)管道监测设置 序号观测项目数量单位备注 1管线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350点观测点距20米 2管线基坑支护结构周围土体测斜350孔观测点距20米,深度为15~20米 3管线基坑外地下水位350孔观测点距20米,深度为15米 4民用建筑物沉降12点 525点 6 三、监测技术要求 (一)点位布施 1、平面控制点设置 平面控制网点选在基坑影响范围外(3倍基坑开挖深度以外)已有建筑物或构筑物,每个施工段设置一个平面控制网(3点)。平面控制点做法:埋设反射棱镜。 2、水准基点设置 水准基点即高程起算点,埋设于基坑影响范围之外。 水准基点选在基坑影响范围外(3倍基坑开挖深度以外)已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首层柱上,被选定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采用桩基础,并已建成多年,沉降已经稳定。每个施工段设置一个独立高程网(3点)。水准基点做法见大样图。 3、监测点(孔)埋设 (二)管道部分 1、管线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点埋设 设置监测点500个。做法:混凝土初凝前埋入Φ18钢筋,在露出地面的钢筋上焊接50×50×3钢板,钢板上粘贴LEIcA反射片。并利用顶部突出的钢筋,打磨圆滑后作为沉降观测点。 2、管线基坑支护结构周围土体测斜孔埋设 共设置500孔。孔位距支护结构1~2m,钻孔口径为130mm,孔深约为20m,终孔后,下入测斜管,孔壁回填细砂。做法详见”测斜孔大样图”。 3、管线基坑外地下水位观测孔埋设 沿支护结构缘外侧设500个观测孔,孔位距支护结构2~5m,。做法:先在设计点位钻孔,孔深约15m,口径为110mm,然后下入2寸pvc过滤管(包网),填砾,洗井,并测得孔内稳定水位。 详见”水位观测孔结构示意图” (三)施测技术要求 1、水平位移基准网 在基坑围护结构边沿设置工作基点P(测站点),在基坑开挖土方前,观测A、B、c(两个夹角和三个边长),求得P点的本期坐标;往后的每次观测均需求得P点的本期坐标。 2、垂直位移基准网 采用独立高程网,按一级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对3个水准基点Bm1、Bm2、Bm3的高程联测,求得每个点的高程最可靠值。 3、水平位移监测 采用小角法观测。水平位移值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d-水平位移 -两次观测其水平角差值(”) -常数,其值为206265 D-从测站点到观测点的距离 水平角观测限差如下: 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6”; 半测回归零差8”; 一测回内2c互差13”;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8”。 距离采用全站仪(测距精度±(2mm+2ppm*D))监测,按二级电磁波测距精度施测。 4、测斜 用测斜仪测量支护结构(土体)的深部侧向变形。测量时首先将测头导轮卡置在预埋测斜导管的导槽内,轻轻将测头放入测斜导管中,放松电缆使测头滑至孔底,记下深度标志。当触及井底时,应避免激烈的冲击,测头在孔底停置5min,以便在孔内温度下稳定。 将测头拉起至最近深度标志做为测读起点,每米测读一个数,利用电缆标志测读测头至导管顶端为止,每次测读时都应将电缆对准标志并拉紧,以防读数不稳。 将测头掉转180°重新放入测斜导管中,将其滑至孔底,重复上述操作在相同的深度标志测读,以保证测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