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姑鱼-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doi:10.6043/j.issn.0438-0479.201709015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 )放流标志方法的比较
1 1 2 1 1 1
徐开达 ,王好学 ,姜亚洲 ,胡翠林 ,王忠明 ,卢占晖 ,
1 1 1*1
朱文斌 ,柴学军 ,周永东
(1.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
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 舟山316021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
研究所,上海 200090 )
摘要:采用挂牌法、金属线码标记和切腹鳍三种标志方法对大规格(平均体长 10.3±0.6 cm )
和小规格(平均体长6.8±0.5 cm )的日本黄姑鱼 (Nibea japonica )进行标志实验。经过 14 d
室内暂养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标志方法对日本黄姑鱼平均成活率无显著影响,而挂牌标志
)
组标志成功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大规格组标志成功率显著高于小规格组;除肝体比外,标
版
志鱼主要生长指标均受标志方法影响显著(p <0.01 ),饵料转化效率和脏体比受标志鱼规格
学
影响显著(p <0.01 ),两者交互作用对饵料转换效率和肝体比有极显著影响(p <0.01 );三
科
种标志方法中挂牌标志法的多项生长指标与对照组呈显著差异,金属线码标志组饵料转化率
然
和切腹鳍标志组脏体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其它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综合得出结论:切腹
自
(
鳍可用于短期标志,金属线码标志适用于回捕相对集中的水域,当日本黄姑鱼体长大于 10.0
报
cm 时可采用挂牌标志法,以提高标志鱼回捕率。
学
关键词:日本黄姑鱼;挂牌标志;金属线码标志;切腹鳍
学
中图分类号:S931.9 文献标志码: A
大
门
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出现,致使我国近海海洋
厦
生物资源不断衰退。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是修复渔业资源的有效方式,放流种类的标志技术是
[1-2]
对放流生物进行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 。随着增殖放流工作的开展,鱼类标志技术也随之
[3]
发展起来 。目前,应用较多的标志技术有体外挂牌标志法、切鳍法、荧光标记法、烙印法、
[4] [5]
线码标志法、分子标记法等 ,不同的标志方法有各自优缺点及适用标记种类 。国内外关
[6]
于海水鱼类体外标志放流技术研究报道较多,如金头鲷(Sparus aurata )、鲑鱼(Salmo salar )
[7] [8] [9]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 、鮸鱼(Miichthys mii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