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印象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媒介特征浅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春晚”印象——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媒介特征浅析
‘‘春晚各睨
zVAZHAOZHE2009?8(下半月)
‘‘印象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媒介特征浅析
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第
一
届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从
此,每到春节,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会
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待收看”春晚”,至今
它已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大餐”
和中国新的民俗.”春晚”开了中国电视综
艺节目之先河,引发了中国电视媒介在表
达形式和表达内容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春晚”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
它既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特有的产
物,又是一种特殊的媒介文化现象.
春晚——中国新民俗
《广播电视辞典》中这样解释”春晚”:
“春节联欢晚会是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
型综合性文艺晚会之一,创办于1978年,
1983年起改为现场直播方式,于每年农历
除夕之夜播出.它的主要节目形式有歌
舞,相声,小品,杂技,以及其他非文艺性
节目,如各地欢庆场面报道,各种庆贺电
报宣读,新年钟声报时等,是文艺性与新
闻性相结合的,突出民族大团结和社会安
定的,振奋民族精神的,形式和风格多样
的综艺晚会.它已成为中国新的文化现象
和民俗习惯.”任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
研究所所长的刘铁梁教授说:”春节晚会
实际上已经纳入了春节民俗,也可以说是
一
种新的民俗现象.就除夕的风俗习惯而
言,晚会把千家万户都连接在了一起,这
是在传统的社会中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
情.在过去,人们只是依靠时间的规定在
各自的家里进行仪式性的活动.春节晚会
呢,好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家庭之间互
相独立的状态,这可以说是除夕民俗的一
个大变化,变化了不等于完全和民俗传统
割裂了,所以,也可以说是除夕民俗的一
个流变吧.”
笔者认为,”春晚”这一新民俗主要是
在上世纪80年代单一的传媒环境和国家
意识形态的推动下产生的.在大部分以宗
教作为国教的国家里,由于有宗教信仰,
这些国家的国民基本上都有自己几百年
来一直沿用的宗教仪式和生活方式,现代
口邹媛媛
传媒对这些国家的国民生活并不会发生
如此巨大的影响,更不会因此改变国民的
生活方式.而中国则不同,20世纪一系列
的革命运动基本上粉碎了中国人的传统
生活观念,农业时代的春节在当代已经没
有了原来的意义和仪式,剩下的似乎就只
有”吃,喝,玩,乐”,此外再没有什么真正
意义上的仪式了.于是,国家出资策划的
一
台晚会,在春节期间给人们带去了一点
节日的乐趣.”春晚”是利用电视这一现代
传播媒介为全国人民制作的一道”精神宴
席”,不管好不好吃,不管什么味道,至少
在年三十晚上为人们捎去了些许欢乐和
祝福.
1983年2月12日,黄一鹤担任总导演,
策划了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晚会,这次
晚会以茶座式,点播式,直播式和有奖猜
谜等相结合,着名艺术家侯宝林,袁世海,
王昆,凌子风应邀担任晚会的艺术顾问,
相声演员马季,姜昆,喜剧演员王景愚,电
影演员刘晓庆担任节目主持人,还邀请到
全国各方面的艺术家参加表演,形式多
样,内容丰富.从此,中国电视史上揭开了
“春晚”的序幕,并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
“精神大餐”和中国的新民俗.
春晚——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之先河
“电视综艺节目是指在电视制作中运
用多种艺术手段而完成的节目.它具有多
种文艺样式,是综合性最强的一种文艺节
目,主要是将歌舞,音乐,舞蹈,杂技,戏
曲,曲艺,新闻人物或事件等’综合’编排
在一起,具有’集约化的信息传达方式’,
一
般指各种样式,各种风格,各种主题的
综艺晚会.”⑧
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从诞生伊始就
备受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它的每一
次变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实现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电视文艺开
始复苏.时代要求电视节目为改革开放服
务,为广大观众服务,充分发挥电视媒体
自身的特点,”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
华”@.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
晚”,最具中国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电视
综艺节目由此产生.”春晚”的出现,掀起
了一阵举办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潮.
1990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综艺栏目
《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它们以全新的
样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观众参与的
创作手法和现场直播的效果,引起了观众
的普遍关注.这时的电视综艺节目更多的
还是弘扬主旋律的东西,其娱乐功能是附
属于政治宣传和文化教化之下的.
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出
现,掀起了一股”娱乐至上”的热潮,它将
电视的娱乐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
它”作为娱乐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代表
性符号,所张扬的是其个性化的传播理
念,是对电视娱乐功能的放大和凸显”.@
在新1日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当代电
视综艺节目再次迎来一个创作高潮.
2000年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