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报批稿正文201061.doc

发布:2017-04-19约1.54万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22 1 总 则 1.0.1 为保证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设计与施工质量,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的地下建筑工程。 1.0.3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设计和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逆作面 top-down construction boundary 在采用逆作法施工时,正作、逆作施工的分界面。 2.1.2 逆作法 top-down construction method 在逆作面处先形成竖向结构,以下各层地下水平结构自上而下施工,并利用地下水平结构平衡抵消围护结构侧向土压力的施工方法。 2.1.3 围护结构 exterior-protected structure 在逆作法施工中对周边土体起支挡作用的构件体系。 2.1.4 支承体系 supporting system 逆作法设计中用于承担结构自重,施工荷载和侧向土压力的结构体系,包括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 2.1.5 内衬墙 inner chemise wall 逆作法设计中在地下连续墙或排桩内侧构筑的墙体,并与连续墙或排桩共同构成复合结构作为永久承重外墙的墙体。 2.2 符 号 2.2.1 抗力与材料性能 — 三轴试验确定的第i层土固结不排水(快)剪粘聚力标准值; — 水的重度; — 深度Zj以上土的加权平均天然重度; — 开挖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天然重度; — 三轴试验确定的第i 层土固结不排水(快)剪内摩擦角标准值; ′— 土的有效内摩擦角。 2.2.2 作用及作用效应 — 第i层的主动土压力系数; — 第i层土的被动土压力系数; — 作用于深度处的竖向应力标准值; — 作用于基坑底面以下深度处的竖向应力标准值。 2.2.3 几何参数 —基坑外侧水位深度; - 出土口数量; — 计算点深度。 3 基本规定 3.0.1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设计与施工前应对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对其周边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等进行调查,取得相关技术资料。 3.0.2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的范围和方法,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建筑结构类型、周边环境、开挖深度、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 3.0.3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的结构设计,应考虑施工顺序、取土方式及施工进度等因素。 3.0.4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施工必须设围护结构,其主体结构的水平构件应作为围护结构的水平支撑;当围护结构为永久性承重外墙时,应选择与主体结构沉降相适应的岩土层作为排桩或地下连续墙的持力层。 3.0.5 逆作法施工应全过程监测。 4 岩土工程勘察 4.0.1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应具备下列资料: 1 建设用地建筑红线范围、拟建工程平面布置、建筑坐标; 2 拟建工程结构特征、基础类型及埋置深度; 3 相邻建筑的建成时间、基础类型和埋深,上部结构现状及道路、地下管线情况。 4.0.2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工程岩土工程勘察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及《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地下建筑逆作特殊性要求,应重点查明中间支承结构、地下连续墙及围护结构影响范围内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结合逆作法工程的特点,除应满足一般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要求外,尚应对工程逆作法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预测工程逆作中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措施或建议。 4.0.3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工程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和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初步勘察阶段应初步查明建筑场地环境状况及工程地质条件,应对工程逆作法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及评估;预测逆作工程实施中可能产生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初步提出方案或建议。 2 详细勘察阶段应查明建筑场地范围内岩土层分布类型、规模、工程特性和不良性状;对地基的均匀性、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对工程逆作的可能性、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判断逆作工程实施中地基的稳定性;提供逆作法工程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参数及相关建议意见。 3 水文地质勘察应查明建筑场地周围地表水的径流状况、地下建筑影响范围内地下水的类型、埋藏补给条件、水位变化特征及水质。 4.0.4 岩土工程勘察范围与测试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勘察范围宜包括建筑基础平面并外延至基坑开挖深度的1~2倍;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存在深厚的软弱土区域,勘察范围宜适当加大,勘探点也宜适当加密。 2 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