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研究.pdf

发布:2023-02-03约12.63万字共7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摘要 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高比容量、高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在电动车和 航天航空的储能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锂离子电池因其有限的锂资源和较 高的储能成本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人们开始关注其他可替代 的能源存储系统。相比于金属锂,钠盐的储量十分丰富,并且具有成熟的提取工艺, 同时,Na 和Li 作为同族元素具有类似的电化学特性,因此近年来对钠离子电池的研 究逐渐成为新的热点。 过渡金属磷化物凭借种类多、含量丰富、价格低廉、丰富度高、较高的理论容 量等优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体积效应和自身导电 性差等问题。导致了容量衰减快、倍率性能差,限制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针对 上述问题,我们采用材料纳米化、与碳材料复合等方式对性能进行优化。此外,还 对与碳进行复合的配合物纳米材料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一、通过传统的溶剂热法首先合成了 Co-salen 配合物微球。然后,利用这一配 合物微球进行碳化和磷化,获得了由 CoP 纳米颗粒被约束在氮掺杂碳微球中的 CoP/NC 复合材料。CoP 纳米颗粒被限制在碳骨架中,可以有效阻止磷化钴颗粒之间 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相互接触,保持了结构的完整性。而且,氮掺杂有助于增强复合 材料的电导率。因此,CoP/NC 复合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表现出较高的容量(在0.1 A g-1 循环100 次仍具有373.2 mA h g-1 )以及优异的长循环性能(2000 次循环后,在2 A g-1 时为195.3 mAh g- 1,容量保留率为93.4 %)。此外,使用非原位XRD ,SEM 和 TEM 图像可以充分了解不同充电/放电阶段的相演化,这有助于解释CoP/NC 微球在 钠插入/脱钠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机理。这一工作有利于扩展salen 配合物在储能材料 中的应用。同时它还为设计和合成硫化物,硒化物和其他过渡金属复合微球提供了 一个极好的例子。 二、以异烟酸、氯化镍、氯化亚铁为主要原料,异烟酸充当金属离子的配体, 在溶剂热反应中形成了异烟酸与Ni (II )、Fe (Ⅲ )的配合物,再经过传统的程序梯 度升温碳化和磷化过程后,成功制备出花状的双金属Ni0.8Fe0.2P/C 复合材料。独特的 花状结构在不同电解液作用下展现出不同的循坏稳定性,在NaPF /醚类电解液,0.1 6 A g-1 下循环100 圈,仍然能保持382.0 mA h g- 1 的放电容量;选用NaClO /酯类电解 4 液时,0.1 A g-1 下循环100 圈,仍然能保持244.8 mA h g-1 的放电容量。在倍率性能 -1 -1 中,选用醚类电解液NaPF6 时,1 A g 下可保持247.4 mA h g 的放电容量;选用酯 -1 -1 类电解液NaClO4 时,1 A g 下仅保持136.9 mA h g 的放电容量。 I 三、以棒状的β-FeOOH 为前驱体,对其进行表面碳包覆,再经过磷化作用成功 合成了FeP@C 复合材料。在这个工作中,碳的存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 体积膨胀带来的结构崩塌和容量衰减迅速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材料整体的导电性, 使得FeP@C 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0.1 A g-1 循环200 圈后的容量仍 为376.7 mA h g-1 的高可逆容量,即使在2 A g-1 大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 圈,容量仍 维持在322.4 mA h g-1 。 关键词: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过渡金属磷化物,CoP/NC ,Ni0.8Fe0.2P/C ,FeP@C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