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复式记的应用生产过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复式记账的应用 上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企业筹办阶段的开办业务的核算、原材料采购的核算。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成本的核算。在学习具体的会计核算以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些相关知识。 (一)生产费用(制造费用) 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耗费的货币表现称为生产费用,具体分为三大类: 1、消费原材料:一切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等。 2、人工费:工资、职工福利等一切人工费用。 3、费用(其它费用):除了“料工’以外的其它费用,如折旧、水电费、房租、外部加工费等。 合计即为:料、工、费的开支。 (二)产品成本 1、生产费用的对象化 指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的相关的经营支出和耗费,并从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如生产办公桌,成本500元,卖了800元,那么这500元就是补偿,300元才是销售收入。 2、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的对象化过程 即生产费用如何对象化,在生产过程中要发生很多支出,如何将其对象化,得有个标准,这就涉及到直接费用、间接费用。 直接费用:发生时即能判明属于哪种产品的费用。 如:给办公桌喷漆花费了二万元;生产桌子工人的工资三万元 间接费用:发生时不能判明其成本归属,需用制造费用的名义先行归集,期末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费用。 如:生产车间同时生产办公桌、椅子、房子折旧、共同的电费、水费 直接费用计入产品成本 间接费用先计入制造费用,期末归集生产成本账户 3、跨期费用 实际支付时间与成本归属期不在同一会计期间的费用。 ①支付在前,成本归属在后:预付或待摊费用。 例:2008年10月支付了三万元杂志费,这是2009年上半年的杂志费。 ②成本归属在前,支付在后:应计或预提费用 例:本月应支付工资三万元,但下月才支付 (应付工资、应付职工薪酬) (三)产品成本构成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它直接费用+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活动而发生的共同性费用。 有三种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 1、管理费用: 指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的董事会费、公司经费、工会经费、咨询费、诉讼费、各种财产税、保险费、业务招待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坏账损失等。 2、财务费用: 指企业为了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沽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 3、营业费用: 销售商品中发生的费用。包括销售过程发生的销售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等)和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如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其他经费)等。 这三项费和很难分清谁受益,它的受益对象很多,很难对象化,但这三项受益区间是清楚的。 如:08年1月1日至09年1月1日发生了200万的管理费用,所以这三项叫做期间费用。 二、涉及的问题 (一)关于固定资产 1、使用年限较长,单位价值比较高,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的资产。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 ①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等为固定资产。 ②不属于生产经营用的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也为固定资产。 ③不符合则属于低值易耗品 如: ①服装厂的缝纫机(脚踏的)单位价值只有几佰元,使用年限肯定超过二年,这是这个服装厂的主要设备。 ②厂长的办公桌,单位价值1500元/5000元。 2、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手段 ①由于损耗而转移到成本费用的那部分价值。 ②折旧是一种费用。 ③计提折旧是必须的。 ④不正确的计提折旧,将对企业计算资产和损益产生错误的影响。 马克思讲生产有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 折旧原因:使用频率、科技进步 影响折旧的因素: ①原值: 原始值越大,每年承担的折旧就多。 ②使用年限(折旧的年限) 使用年限长,折旧就少些。 ③估计净残值(5%以内) 如有机器价值20万,预计使用5年,5年之后报废了,卖废铁也能值5000元,估计净残值:5000元,20万-5000元=19.5万元。 那么在这5年中需平摊的收入为19.5万元,所以我国规定净残值为原始价值的5%以内,净残值估计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折旧值。 ④预计费用 总的残值收入-预计费用=净残值 在报废时要对机器进行处理而预计费用。 ⑤折旧方法 1、年折旧额: (原价-净残值)/年=19.5/5=3.9万元 2、月折旧额: 年折旧/12=3.9/12=0.325万元 我国规定折旧年限的判断 房屋建筑物:20年 火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