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教学论文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doc

发布:2018-05-08约3.8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 近几年,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学校合并之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学生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 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家长监管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 寄宿的求学方式使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也就出现了偏差。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孩子从家庭进入小学,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4、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仅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家庭、社会等过分看重升学,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 5、性格柔弱内向。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更需要亲情的帮助。而在寄宿制学校学生每一周才能回一次家,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少家教与亲情。所以,在许多寄宿制学生身上存在性格柔弱内向。 6、自控能力差,攻击性强。有些寄宿制学生爱三五成群的组成小集体,他们是希望在小集体的呵护下生活,“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错误思想较普遍。到了五、六年级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二、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因素 (一)家长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现在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在学校,有老师管理,周末让孩子放松,由着孩子去他们想做的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寄宿在学校的小学生虽然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但对家庭仍有强烈的依赖感。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高或过低的成就期待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二) 家长的溺爱,家庭气氛不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溺爱孩子,被送进寄宿制学校后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困扰。父母离异对儿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寄宿制小学生中有很多孩子父母离婚,本人也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非常敏感,他们不惜编造出各种家庭幸福的故事来安慰他们幼小的心灵,孩子们在自己编织的美好与残酷的现实间徘徊,这严重破坏了小学生正常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一)缺少心理关怀。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特别是寄宿班的孩子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有什么事他们渴望能在老师及生活老师那里说说心里话,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理解、关心和疏导。那么我们要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上学期,一个孩子由于在宿舍调皮不听话,生活老师竟然用绣花针扎孩子的手,有这样的老师孩子们将会怎样? (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