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doc

发布:2018-04-08约4.91万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 A1型题 1.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A.《濒湖脉学》 B.《难经》 C.《脉经》 D.《中藏经》 E.《察病指南》 答案:1.C 2.以下哪项不属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A.诊法合参 B.整体观念 C.诊法与辨证 D.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E.整体审察 答案:2.C 3.《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张仲景 C.滑寿 D.华佗 E.巢元方 答案:3.E 4.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 A.诊法合参 B.整体审察 C.诊法与辨证 D.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E.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答案:4.C 5.病人的病情表现不宜称作 A.症状 B.病候 C.病机 D.病形 E.病状 答案:5.C 6.首先论述十怪脉的书籍是 A.《世医得效方》 B.《诊家枢要》 C.《脉诀汇辨》 D.《诊家直诀》 E.《脉义简摩》 答案:6.A 7.下述哪项属于“体征” A.心烦失眠 B.恶心欲吐 C.神疲乏力 D.手指麻木 E.肢体震颤 答案:7.E 8.下列哪项属于“病名” A.下痢脓血 B.口眼斜 C.髌骨脱位 D.肝气郁滞 E.肺失宣降 答案:8.C 9.现存最早记载问诊内容的医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中藏经》 E.《景岳全书》 答案:9.A 10.下列何病与所居地域有关 A.麻疹 B.中风 C.疟疾 D.月经不调 E.眩晕 答案:10.C 11.一般情况下,如果外感风寒之邪初期的寒热表现为 A.寒热俱轻 B.寒热俱重 C.恶寒重而发热轻 D.发热重而恶寒轻 E.但寒不热 答案:11.C 12.下列哪项不属“证”的概念 A.心阳虚 B.卫分证 C.血虚 D.肝火 E.湿温 答案:12.E 13.提示疾病发展转折点的是 A.自汗 B.盗汗 C.蒸汗 D.冷汗 E.战汗 答案:13.E 14.以“十问”来总结概括问诊内容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扁鹊 C.张景岳 D.喻嘉言 E.赵晴初 答案:14.C 15.下列除哪项可见于疟疾发作 A.寒热往来有定时 B.寒热往来无定时 C.尉烈头痛 D.口渴 E.多汗 答案:15.B 16.下列哪项是黄汗产生的机制 A.里热蒸迫 B.风湿热邪交蒸 C.寒湿内阻 D.亡阴涸竭之阴津外泄 E.阴虚火旺 答案:16.B 17.胃脘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多属 A.寒邪凝滞 B.气滞 C.食积 D.胃脘穿孔 E.胃癌 答案:17.D 18.下列哪项常可导致肩背痛的发生 A.寒湿阻滞 B.督脉损伤 C.跌仆闪挫 D.风寒侵袭 E.骨痨 答案:18.A 19.下列不属绝汗临床表现的有 A.冷汗淋漓如水 B.四肢厥冷 C.面色苍白 D.战栗汗出 E.汗热而黏 答案:19.D 20.下列何证可出现自汗、盗汗并见 A.阳气亏虚证 B.津血不足证 C.阴液亏虚证 D.气阴两虚证 E.气血两虚证 答案:20.D 21.久病畏寒主要与下列哪项有关 A.风寒袭表 B.寒邪内侵 C.感受风邪 D.风湿外袭 E.阳气虚衰 答案:21.E 22.气郁发热的特点是 A.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等症 B.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症 C.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D.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 E.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症,至秋凉自愈 答案:22.D 23.下列何证可出现汗出过多 A.里热证 B.表虚证 C.里寒证 D.表寒证 E.虚热证 答案:23.A 24.身重,嗜卧,疲乏多见于 A.湿困脾阳 B.水湿泛滥 C.脾气虚,不能运化 D.热伤气阴 E.气血亏虚 答案:24.C 25.视物昏暗,模糊不清是指 A.目痒 B.目痛 C.目眩 D.目昏 E.歧视 答案:25.D 26.突发耳鸣,声大如潮,按之不减者,多属 A.肾精亏损 B.阴虚火旺 C.肝肾阴虚 D.肝胆火盛 E.气血不足 答案:26.D 27.下列不会导致失眠的是 A.肝郁化火 B.食积胃脘 C.阴虚火旺 D.痰火扰心 E.心胆气虚 答案:27.A 28.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属 A.阴虚津亏 B.热入营血 C.湿热内蕴 D.热入营血 E.痰饮内停 答案:28.D 29.以下哪项除外均可见于消渴病 A.消谷善饥 B.多饮 C.多尿 D.形体消瘦 E.大便溏泄 答案:29.E 30.饥不欲食多见于 A.消渴病 B.胃阴虚 C.胃强脾弱 D.湿热蕴脾 E.胃气败绝 答案:30.B 31.下列哪项是除中的表现 A.食欲渐复 B.食量渐增 C.食量渐减 D.饥不欲食 E.久病突然暴食 答案:31.E 32.下列何证可见泻下黄糜,肛门灼热 A.食滞胃肠 B.热结旁流 C.肾阳虚衰 D.大肠湿热 E.寒湿困脾 答案:32.D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