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我与孩子一同成长文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与儿子一同成长
时光荏苒,暮然回首,已经陪儿子走过了人生美好的十二个春秋寒暑,回忆起那些因他而幸福,因他而精彩,因他而快乐的日子,我感到充实和欣慰。养育儿子的十二年,有成功和喜悦,也有失败和艰辛。在此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教育儿子的点点滴滴和对家庭教育的一些个人想法。 一.父母是永远的老师,最好的榜样。
父母要以身作则。我们勇于承担责任,率直、坦诚,孩子就不会撒谎。我们用爱包围孩子,孩子就会用爱去对待别人。我们习惯谅解,孩子就学会了宽容。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失败、不幸, 孩子也会同样顽强地去生活。我们的言辞,充满进取的意志,孩子也会受到振奋。如果我们老是在自己小孩面前怨天怨地,经常发牢骚.看到别人发财了,说别人运气好,看到别人当官了,说别人命好,总是觉得人家老碰得到机遇,自己就是碰不到。那孩子也会生活在消极和抱怨中。所以我总是教育孩子:我命在我,不在天地。我们也总是积极地面对生活。
二.重视早期教育,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
儿子很小时,我就看了一些早教资料:如冯德全的早教方案,卡尔威特的教育和蒙特梭利的著作等,有了一个大致教育孩子的方向。早教做起来并不难,但要坚持就很难了。孩子天生就会有很强的求知欲,如果引导的好,他会对这个世界很感兴趣。他还没会说话之前,我每天坚持给他讲故事。读童话故事。会走路了,他爸爸经常把带到野外认识大自然,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四,五岁时他迷上奥特曼,我们也不阻止,让他看许多关于奥特曼的书,没想到他因此认识了许多汉字,7岁之前,我们一起读完了《西游记》的故事,随后他就能独立自己看简单的书了。小学前的教育归纳为八个字:顺其自然,培养兴趣。
三.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关键。
儿子上小学后,我们不仅希望他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更希望他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我们教育他要爱学校,爱老师,并且也很支持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行为。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与老师关系好了,接受老师的教育时就会减少很多心理抗拒,并表现出积极的配合。鼓励他积极为同学、为集体做好事。一来他会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二来也培养孩子学会融洽地与人相处。所以每天他都开心上学,满意回家。 四.教育孩子时要有平常心,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有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让西红柿的苗子只结西红柿,让苹果树只结苹果,但我们要通过培养正确的方法让它们分别结出最好的西红柿和最好的苹果!在学习上我们不盲目加压;当儿子自己给自己压力太大时,我们会帮助减压;但同时也要让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断自我超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特长突出,兴趣广泛的孩子也许功课会受影响;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可能在其他方面就稍逊一筹。 样样行的那是学霸,学神,但我的儿子不属此列。因此我认为:我们尽职了,孩子尽力了,那就不遗憾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我尽量不让儿子从小就生活在与别人相比的阴影里,只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成功了。
五.培养孩子的学习毅力和学习品质。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也经历了为孩子选择兴趣班、送孩子上课、陪孩子练习的艰难过程。他学过绘画,国际象棋,乒乓球,书法,小提琴,?现在他还在坚持练习书法和小提琴,我希望他能坚持到上大学。练琴中磨去了儿子的急性子,磨去了他的坏脾气,使他变得更有弹性,更有耐心,更有毅力。这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习是慢功,不能一蹴而就。 虽然我抵御不住世俗的虚荣让孩子考级,枯燥的重复练习甚至使他曾想放弃。但我让孩子学习小提琴的目的,是让他将来多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而不是培养他成为小提琴家,同时也是想培养他持之以恒,不轻易言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还记得在三年级时,他在刚学写作时出现了一道跨不过的坎,我就每个周末陪他观察周围事物,找话题,翻资料,积累写作素材,反复修改,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他的作文大有长进,慢慢地他就不再需要我的指导,能自己独立写作了。他也懂得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
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小儿子就喜欢看书,我们家的书随手可得。从他自己买了第一本《少年问天下》后阅读便一发不可收拾。《上下五千年》,《百科全书》,《小爱迪生》,《小哥白尼》,《奥秘》,《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画报》,《兵器知识》,《读者》;还有沈石溪,杨红樱的书;也涉及一部分中外名著。闲暇时我会和孩子聊书?,让他发表自己的观点,渐渐地他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在科学知识方面,我都甘拜下风了。平时尽管自己的工作很忙,我还是经常与他一起阅读,分享名家经典。儿子从书中领悟复杂的意念,欣赏语言的美妙。书中的世界无限广阔,充满想象、好奇和机遇,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创意。
七.不可扼杀孩子的天性。
学习之余,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