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院路街区的空间人性化尺度失当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学院路街区的空间人性化尺度失当初探
摘 要:街道是道路的子集,但街道除了交通的功能以外还承担着诸多社会功能,是一个多功能的带状城市生活空间,是一个交往的场所[1]。现今我国很多街道过度强调“道”的流通功能而忽略了“街”的交往特征。文章试图从街道空间的使用主体――人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国内城市街道建设的尺度迷失和街道生活的缺失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以北京学院路为例,分析人性化街道空间尺度的特性。
关键词:街道空间;学院路街区;尺度失当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人由道而行,地由道而成,街道是城市的基本骨架[2]。在我国,由于道路级配及相应交通组织不清晰,车与人争路的矛盾在交通繁忙的大城市格外突出。
本文通过对北京学院路街区空间的研究和对城市街道空间尺度失当的分析来寻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有效方法,以期促进人性化街道空间的基本框架的形成,切实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1北京学院路空间分析
1.1学院路历史
学院路位于北京西北部海淀区,被北四环中路分为南北两段(图1),属于学院路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形势下,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并于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开学。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学院区从南到北修建了一条主干路,命名为学院路,这就是学院路的由来。
学院路于1954年底建成通车。当时道路两侧除了学院用地就是绿油油的庄稼地,通过学院路的公交车为31路汽车,该车路线是西安门至颐和园。如今,438路等多辆公交车来回奔波在学院路上。
如今的学院路科研院所林立,高等院校密集,机关众多,拥有首都政治、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自然地理优势等明显的区位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
1.2学院路概况
学院路长约2 700 m,被北四环路分为1 560 m和1 140 m的南北两段,北四环路以北路段由于有中央绿带,而南部仅以栏杆划分,故北端街道比南端街道宽,分别约为50 m和42 m(图5)。
作为典型的四板五带式,三条分隔带把硬质道路分成四板(图3),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内,攀爬的藤本月季争艳。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植有国槐。街道设有宽度不一的沿街绿带(图4),良好的绿化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街道空间的界限。
1.3学院路侧重交通功能
“八大学院”分布在学院路两侧(图2),西侧由南到北依次是: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中国矿业大学今划部分地给北京语言学院建校,即今北京语言大学,而北京语言大学不属“八大学院”)、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东侧由南到北依次是: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址今包含海淀区走读大学,即今北京城市学院,但北京城市学院不属“八大学院”)、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
街道边界主要由各大院的围墙或栏杆形成(图6)。各大院内部独立建设,建筑样式及位置不一(图5)。这样虽然凸显了各单位的特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但也导致了整条街道空间高宽比模糊、围和感单薄,这也是目前倚重交通的街道空间的通病。
2学院路街区空间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研究图5、6学院路示意图,可知城市街道尺度失当的常见问题。
2.1过度扩宽街道
随着社会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采取的加宽道路、增加环路的单一方式使得市民不能随意穿越马路和有效使用两旁的公共设施。
为保证驾驶者和行人的安全,交通性街道基本都装上了隔离栏;除了极个别人流集中的商业步行区域,跨度越来越大的天桥和地下人行通道基本没有电梯或自动步梯,这些现状客观拒绝了弱势群体的出行[3]
2.2大院林立、支路贫乏
学院路东西两侧各有四所高校,各高校大院不许外界交通穿行。虽然这样保证了各单位内部的安静安全,但客观上切断了街道的“毛细血管”,使干道交通压力巨大,上下班高峰期堵车现象严重。
大院林立的现象在交通性街道和生活性街道区域尤为突出。在当代中国,大院已不仅是与街道并列的行政单位,也不仅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而是发展成一种特殊的大院文化,一种以单位为纽带,建立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生活环境基础上的城市文化,这在首都北京体现得尤为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单位大院的空间构成与中国传统的城市院落布局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的深刻影响。
2.3街道边界围墙化
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