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网络安全防范 教案1 八上信息科技浙教版(2023).docx
第13课网络安全防范教案1八上信息科技浙教版(2023)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13课网络安全防范教案1八上信息科技浙教版(2023)
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定义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常见网络安全问题
-计算机病毒
-木马
-钓鱼网站
-网络诈骗
3.防范网络安全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安装与更新防病毒软件
-设置复杂密码
-提高警惕,防范钓鱼网站
-定期备份重要数据
4.实践操作: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的应用
-识别并防范计算机病毒
-检测与清除木马
-辨别钓鱼网站
-应对网络诈骗手段
5.网络安全意识培养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定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
-传播网络安全文化
-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
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网络安全的敏感性,认识到网络安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保护意识。
2.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防护措施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维护网络安全,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
4.信息技术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网络已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使用,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在知识层面,他们对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一定的理解,但深入的知识和防范技巧掌握不足。能力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和问题解决能力,但面对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可能缺乏独立分析和应对的能力。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遵守规则的意识,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网络行为失范的情况。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网络社交和娱乐内容较为感兴趣,对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等安全问题的侵害。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过度依赖网络、忽视现实交往的问题,这对网络安全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应用产生影响。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需重点关注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防范策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讨论法:针对网络安全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2.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展示网络安全案例,增强学生对网络安全防范的认识。
-教学软件:运用网络防护软件进行实操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网络资源:整合网络教育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网络安全知识。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学习平台,发布关于网络安全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的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网络安全防范课题,设计问题如“什么是病毒?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电脑安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数据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资料,初步理解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或问题通过平台提交,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资源分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让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预习习惯。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网络安全小故事,引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计算机病毒、木马、钓鱼网站等网络安全问题,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讨论网络安全防范策略。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及时澄清误区。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中分享预习成果,讨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提问与讨论: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系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理解,掌握防范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