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讲座.pptx

发布:2017-06-15约3.4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交通安全法规 专题讲座; 一、交通安全视频 二、交通生理心理特点 三、城区交通技术监控系统点位分布情况、监控的违法种类、驾车时如何避免违法及应当注意的事项 四、最新交通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与使用规定》热点问题介绍 ; 一、交通安全视频 ——珍爱生命 ;二、交通生理心理特点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自然特性的一门科学。由于人的生理条件不同,所反映出的时空特性也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就是: 1、不管感知能力多强,在运动中也要下降; 2、不管反应能力有多强,也得需要一定的时间。 了解驾驶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驾驶车辆时,在交通高速运动过程中不自持技能高超、经验丰富而危险驾驶。;(一)视觉特性 1、视力 人的视力一般分为静视力和动视力。 视力会随车速的提高而下降10%-40%,并且年龄越大,动视力衰减越多。 ;2、视野 头部不动时,人的静视野为180度,其中只有60度是两眼同时看到的,这称为复合视野,人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复合视野中。 处于运动状态时,注视的焦点会前移,复合视野会变窄。;3、色觉 据调查,在机动车驾驶人群体中,约有6%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色盲和色弱,其中主要是红绿色盲。随着年龄的增加,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色弱现象,存在交通事故隐患。 4、立体视觉 立体视觉是人对空间物体远近、前后、深浅、高低的感知能力(如单眼视力障碍的人立体视觉差)。机动车追尾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立体盲造成的。立体盲者不能正确判断速度,对交通安全造成隐患。 立体视觉与年龄无关,每个年龄段都有立体盲患者。这部分人最容易发生视错觉,导致判断错误而引发事故。;5、明、暗适应 人眼睛的瞳孔对亮和暗的适应不能在瞬间完成,需要一个过程,一般需要1-5分钟的适应时间。因此,机动车驾驶人明、暗适应能力低,实质上就存在事故隐患。 个体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各不相同,年龄增大、疾病、饮酒、吸烟都会使适应能力下降。 因此,法律要求夜间会车时使用近光灯。 6、黄昏视力与夜间视力 据调查,黄昏和黎明时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占夜间事故的50%。黄昏和黎明时车灯亮度和环境光相差不大,易造成辨识困难。 夜间视力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夜间视力越差,部分人还患有夜盲症。; 夜间照度小,容易造成识认困难,而黄昏和黎明,可视物体与背景环境的反差小,识认起来也很困难。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眼的分辨能力不断下降,导致夜视困难。因此,夜间行车时,保持中速和按规定使用灯光,是保证安全的两个重要方面。 (二)听觉特性 声音在小范围空间中很少存在盲区,故成为获取视觉盲区信息的重要信道。 对于身后的车辆,驾驶人往往是先听到,再利用后视镜去看。因此,听力对机动车驾驶人来说也尤为重要。 听力阈值下限高,听力分辨能力就差,对车外声源的感知能力就低;而两耳听力差大,;就会出现判断偏差而导致失误,引发事故。 声音呈球面传播,与光线的直线传播不同,一般的建筑拐角也很难阻挡声音的传播。因此,听力可以弥补视觉盲区的不足。人们容易忽视听力的作用,很多人戴耳机开车,或是有喜欢大声听着音乐开车等习惯,因车内环境噪声以及车外声源透射衰减等因素,容易造成感知不全造成判断失误,从而导致交通事故。 (三)注意 注意指的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驾驶活动中,驾驶人只有在千变万化的信息中把注意集中到驾驶活动中,不受外界无用信息的干扰,才能保证交通安全。 注意有范围或是广度,与驾驶人生理机能 ;有关。注意范围小的驾驶人,易发生交通事故。而注意范围大小会随年龄增加而明显缩小;会随车速增加而缩小。这也是为什么要规定驾驶人年龄上限和道路限速的依据之一。 (四)反应能力 人的反应能力表现在反应时间的快慢和反应动作的准确程度上。通常,反应过于迟缓或反应动作不准确,都会造成事故。 机动车驾驶人的制动反应时间:大约50%的驾驶人刹车反应时间在1秒左右,大约10%的反应时间为1.5秒以上,有少数驾驶人的反应时间超过2秒。 ;汽车制动所需要的时间,是机动车驾驶人的制动反应时间,加上汽车的实际制动时间。 根据反应时间,驾驶人的反应距离和实际制动距离之和,就是驾驶人看到危险情况到停车的距离,又称制动停车距离。 1、反应距离 ; 2、实际制动距离 从刹车装置产生制动力到汽车完全停止的距离,称作实际制动距离,这与汽车的车速、载重量、路面湿润程度有关。车速越快、载重越大,制动距离越长;湿润的路面比干燥的路面制动距离长两倍。;3、影响驾驶人反应的主客观因素 (1)情绪与反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