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七单元统计可能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课时 统计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第101~103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般方法,能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或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体会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活动过程,感受统计表和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体验收集数据的意义,增强数据分析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知识、过程、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发展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从数据的角度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描述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提问:小学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统计的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统计知识,教师选择板书学生回答的内容:
谈话:今天我们要对统计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使同学们能系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增强数据描述和分析等应用能力。
二、知识梳理
1.出示问题:
(1)在统计时,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
(2)统计活动中,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有哪些?
(3)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4)你能举例说说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吗?
让学生围绕上面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
(1)提问:在统计时,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
说明:统计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调查、测量、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数据,用数或符号记录数据;收集到数据后,可以分类整理,或分段整理,有时候可以按顺序排一排整理数据。
(2)提问:统计活动中,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有哪些?
说明:为了表示数据结果,并且清楚地分析数据,可以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描述数据。分析数据时,可以比较数据的分布情况与数量的多少,找出其中的特点或规律;也可以找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进行比较;还可以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分析相应的特点等。
(3)提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直观地比较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符合需要的统计图。
出示:表示下面的数据,分别用哪个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①表示某地上半年各月降水量;
②表示某地上半年各月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百分之几;
③表示几个地方某月不同的降水量。
说明:根据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可以选择比较合适的统计图。
(4)提问: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举出例子说一说。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读题后,提问:这三道题各可以怎样收集数据?
指出:第(1)题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收集身高、体重的数据;
第(2)题可以通过种子发芽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
第(3)题可以通过调查的方法,用调查表分组调查再汇总数据。
追问:你能再举出几个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的例子吗?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自由读题后,提问:你能说说六年级男生仰卧起坐成绩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分段的人数吗?
让学生根据六年级三班测试成绩记录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整理的方法,以及成绩状况分析。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出示折线统计图,学生理解图意,说说图中知道的数据。
提问:能回答书上的三个问题吗?先独立思考,再把想法与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后集体反馈,说说怎样从图中看出来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1)出示扇形统计图。
提问:仔细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能估一估每个节目的播音时间大约占每周播音时间的百分之几吗?
学生尝试估一估,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提示:每周播音时间是120分)。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出示第(2)(3)(4)题,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板书各题算式、结果)
(4)提问:上面的数据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在书上画一画。
小组讨论后学生各自画出统计图,然后集体交流,展示部分学生的统计图,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条形统计图,你是怎样想的。
(5)比较:扇形统计图里的扇形大小表示什么?条形统计图里的条形表示什么数量?
你从条形统计图里知道了些什么?
四、全课总结
教后反思:(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教后反思:(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第二课时 统计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第103~105页“练习与实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