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有效途径探讨.doc

发布:2017-06-06约4.21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有效途径探究   摘 要: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美育的教育功能和优势,挖掘美术素材中的德育因素。立足美术课堂主阵地,开展全校性课外美术活动及利用校外美术教育资源开展校外美术活动,探究中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新途径。使学生在美育同时实现德育渗透,树立健康人格。文章就中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有效途径探究展开阶段性总结论述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德育渗透;渗透途径;有效实践 在教学中如何使中学美术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学情,实现美术教学美育与德育的完美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受到德育熏陶。现将近期学校开展的中学美术教学活动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探究的具体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如下:注重日常美术课程中的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性;开展全校性课外主题活动,探究美术学科德育渗透的开放性;走出校园,依托校外美术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渗透多样性 一、注重日常美术课程的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有效性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充分认识与重视学科教学中德育功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以及形成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协调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之一,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是使美术教学的欣赏和观察、创作和训练两大活动阶段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纽带。学科德育渗透是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对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树立优良的教师形象,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要实现美育与德育的统一,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生动的语言、优秀的作品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爱艺术、爱生活。教师要实现课堂驾驭,应保持终身学习;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言行、思想去感染学生,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艺术素养、创新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语言”与“行动”的统一,用教师综合形象来说服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二)探究教材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切入点,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实现德育教育在教育互动中的有效实施。美术教育应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探究教材美育与德育切入点。应在传授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美的享受同时心灵得到升华 1.美术教学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对美的认识过程,人们审美发生着变化对美的追求从表象走向精神。如东汉时期《戈射收获画像砖》砖刻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描绘狩猎场面,直观呈现了长弓欲射的紧张情景。下半部分描绘是收割的场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人们劳动的场景,弘扬了劳动的传统美德 2.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平年代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再现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湘版《托物寄情》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新的理解,通过中国画花鸟画中植物、动物的人格化,寄托画家个人的精神情感,表现深层次的艺术家自我 从现代优秀美术作品中了解我们革命战争期间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反映出的积极生活态度、优良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梳理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李桦作品木刻《怒吼吧中国》作者用黑白版画表现形式,用表现主义张扬有力的线条表现在国民党统治区受压迫人民挣脱枷锁的意志和怒吼,揭露和批评现实。通过作品鉴赏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抗战史实,在潜移默化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构建有利于德育渗透的教学情境。现行高中美术课基本开设《鉴赏》《绘画》《设计》三个模块,初中美术课本涵盖欣赏、造型、综合、设计这四个部分内容涵盖面广。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德育内容,学生通过鉴赏古今中外各类经典美术作品,不仅受到艺术作品的视觉享受,而且通过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等信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的、轻松的受到美育和德育的熏陶。初中的课程有动手实践部分,老师可从学生作业角度来设计课程,解决好教学难点,设计符合学生能力的作业。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美术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美术创作习惯及课后整理工具保持环境卫生的好习惯。例如,在国画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用纸试墨养成正确的作画习惯。实践课程中对工具、材料、方法的了解和感受,有助于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实际生活的体验。从而感受劳动创造的成果,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成果,珍惜艺术品的美德 实践课程中教师示范作用,以及课内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单独个别指导,形成师生之间合作的紧密关系,形成和谐教学氛围。同学之间分组协作内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塑造团体意识,有利于良好班风形成 二、开展全校性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