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业保险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doc

发布:2018-10-07约4.5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业保险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2008年-2010年的季度数据对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业保险不仅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正向作用,而且对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正的外部溢出效应;同时,农业贷款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正向关系,但农业存款却没有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有效动力,表明存在农村信贷资源外流现象。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民收入;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6-0024-03   一、吉林省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以设立专业性农险公司为实践平台,以地方财政补贴试点工作为起点,探索开展农业保险工作。2007年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出台后,吉林省被确定为全国6个试点省份之一,农业保险市场进入高速发展的快通道。2009年吉林省农业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保县(市、区)达到57个,实现了全省覆盖。   2010年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更是取得长足的进步。一是保费收入稳步增加,创历史最多。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02亿元,同比增长36.03%。其中:种植业保费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35.75%;养殖业保费收入0.42亿元,同比增长54.91%。二是承保面积不断扩大,达到历史最大。全省五大作物参保总面积266.8万公顷,同比增加37.95%;承保面积占五大作物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69.1%,比去年提高17.9个百分点。三是参保农户持续增多,实现历史最广。全省继续保持县(市、区)的全覆盖,参保农户达到237.6万,同比增加29.9%;参保户数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4.6%,比去年提高6.1个百分点。   二、模型构建和数据选择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专门对农业保险这一具体险种进行实证分析1;第二,将2007年以后农业保险取得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作为研究范围。   (一)模型构建   基于总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框架,本文将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作为特殊的“要素投入”引入生产过程,构建反映农业保险发展与经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为:   Y=F(L,I,S,D)(1)   (1)式中,Y表示经济产出,L代表劳动投入,I代表农业保险发展水平,S表示农业存款,D表示农业贷款投放。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除了考察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的作用关系外,还同时考察了农业保险与城市经济产出的关系,即检验农业保险是否具有溢出效应,所以经济产出Y细分为城市经济产出YC和农村经济产出YN,劳动投入L也相应地细分为城市劳动投入LC和农村劳动投入LN。在生产函数中加入农业存款和农业贷款的主要原因是,银行仍然是农村分布最广、农民联系最多的机构,存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也最为重要,同时也可全面衡量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温涛等(2005)的研究,并考虑到中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剩余的实际,对劳动投入施加一个容量限制L,即有:   Y=F(I,S,D)min(L,L)θ,θ0(2)   令m=(L)θ,表示经济产出的最大生产能力,此时一旦达到最大劳动容量,城市经济或农村经济就面临恒定的规模收益,经济总产出就取决于银行存贷款、保险发展等金融变量。由(1)式和(2)式:   Y=mF(I,S,D)(3)   对(3)式取微分,整理后有:   如果不考虑收入分配制度、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政府行为等制度因素的影响,则可将(4)式转化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作为本文的计量模型,即:   dYC /m=β0+β1dI+β2dS+β3dD+μt(5)   dYN /m=β0+β1dI+β2dS+β3dD+μt(6)   (5)式、(6)式中,YC城市经济产出,YN为农村经济产出,I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S为农业存款,D为农业贷款投放,βi(i=0,1,2,3)为代估系数,μt为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选择   1.经济产出(Y),其中城市经济产出(YC)采用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度量,农村经济产出(YN)采用农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进行度量。   2.农业保险发展水平(I),选择吉林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进行度量,数据来源于吉林省保监局。   3.农业存款(S),选择金融机构农业存款进行度量。   4.农业贷款投放(D),选择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涉农贷款进行度量3。   本文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http://www.cei.省略),时间区间为2008年1季度-2010年4季度的季度数据。为消除异方差,对所有数据均取对数值,然后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多元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