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暑的防治.ppt

发布:2017-08-18约3.84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 暑 山东省立医院 王海石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和(或)循环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可伴有肝、肾功能损害。 【概述】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总是维持着动态平衡。以使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在热环境下,或高温作业过程中,人体除受环境的热作用外,主要是劳动代谢产热,以至总热负荷量增加,机体通过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的调节,加强散热,以维持热平衡。当散热速度等于产热与辐射、对流附加热的速度时,或深部体温维持在38℃左右时,尚不致发生热代谢失调和其他生理功能的受损。 但是,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机体产热与获热大于散热的情况持续存在,使蓄热量不断增加,体温升高,就会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暑性疾病(heat illness). 【病因】 在热浪期间,由于未适应环境高热而引起大量城市居民死亡的例子较多,高温作业工人发生热致疾病并不少见。中暑分为生产性中暑和一般性中暑。 职业接触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在绝大数高温作业中,高温与热辐射常同时存在,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车间;陶瓷、玻璃、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发电厂(热电站)、煤气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 在此类高温车间里,夏季气温可高达40~50℃,且有强烈的热辐射。在此环境中劳动时间过长,尤其是在抢修、维修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生中暑。 高温、高湿作业: 在纺织、印染等工厂中,由于放散大量热蒸汽,夏季车间气温一般在30℃以上,相对湿度常达80%以上;在深井煤矿中,由于煤 产热和空气的压缩热以及水分蒸发,可使煤井气温升高至30℃以上气湿达9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若散热量不能等于或大于蓄热量,亦可导致中暑。 夏天露天作业: 夏季露天作业的高气温和热辐射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及地表被加热后形成的二次热辐射源。在炎热地区的夏季露天作业中,中午前后气温可上升至30℃以上,下午2时左右最高。此时若劳动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就容易发生中暑,常见于田间、建筑工地、和码头作业者,亦可发生在大型体育竞赛、军事训练、新兵集训等。 发病诱因: 凡是能致人体热负荷增加或散热机能障碍的因素均可诱发中暑。主要有: 出汗功能障碍:如先天性汗腺缺乏、汗腺损伤、皮肤广泛受损以及使用镇静药(如吩噻嗪类、利尿剂以及阿托品类药物)。 热适应障碍: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产妇、营养不良、年老体弱、过度疲劳、肥胖、睡眠不足、大量饮酒等均可干扰人体热适应。急性感染可提高人体的热敏感性而诱发中暑。 【发病机制】 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中暑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级:①先兆中暑 ②轻度中暑③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一般都以单一类型出现,亦可几种类型同时并存。 1.热射病 本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急,死亡率高。由于体内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蓄热,体温不断升高,致使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可能是机体失水、热负荷过大、心血管系统负荷过重、过度换气、内生致热原的释放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的学者把夏季露天作业因太阳辐射直接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中暑称为日射病。研究结果表明,日射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与热射病基本相同,因而可将日射病归于热射病中。 热直接作用于细胞和细胞内结构,以及热对于血管内皮直接损害,致全身广泛出血及凝血异常是热射病时普遍的变化,而且病情愈重,凝血障碍愈显著。致命性热射病最突出的变化是在脑部,有弥漫性点状出血。由于热的直接作用致神经细胞损害,显著的普肯野细胞变性、核浓缩、染色质溶解、树突肿胀的变化遍布脑部,且以小脑最突出。 几乎所有的热射病患者都有程度不等的肾损害,除热的直接作用外,还由于肾血流的减少、失水失盐以及高热状态对氧的需要增加而引起肾缺氧所致。在高温下做强体力劳动的年轻热射病患者常有广泛的肌损伤,表现为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亦可引起肾损害。由于高热,当体温在37-42℃之间时,心输出量成倍增加,氧耗量增加40%,但当体温到42 ℃时,心输出量突然减少,耗氧量亦很快下降,这是引起心力衰竭和心输出量不足的常见原因。高热时组织氧耗量大大增加而至缺氧,如再伴发休克可致持续性无氧代谢,从而使血液循环内乳酸盐和丙酮酸盐增加,而受损的肝脏又无力加以清除,再加上肾损害,可以产生代谢性酸中毒。此外,高热时呼吸加快,过度换气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由于广泛的细胞坏死,可有多种血清酶升高,他们的释放来自心、肝、肾和骨骼肌等。 2、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