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2008)框架下中国非正规就业规模估计方法与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SNA(2008)框架下中国非正规就业规模估计方法与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当前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非正规就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空间分布广泛、灵活性强等特点。然而,对于非正规就业这一群体的规模、结构、特征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框架、方法和数据、估计误差大、统计不准确等。
因此,对于非正规就业规模的准确估计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课题。SNA(2008)框架是国际组织共同认可的一种衡量经济活动的方法,采用SNA(2008)框架进行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计,可以提高估计精度,为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和经验支持。
本研究旨在运用SNA(2008)框架,对中国非正规就业规模进行估计,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合理化、规范化、化解风险、提高就业质量等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思路:
1.梳理SNA(2008)框架下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分类和测算方法等相关理论,分析其适用性和局限性;
2.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建立SNA(2008)框架下的非正规就业测算模型,包括就业人数、就业单位、就业产值、贡献率等指标;
3.运用上述模型,对中国2016年的非正规就业规模进行测算,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4.分析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和作用,如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劳动权益、就业质量等方面;
5.探讨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建议。
三、研究意义与预期结果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为政府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提供关于非正规就业规模的科学、准确、可比的数据;
2.为非正规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合理化、化解风险、提高就业质量等提供政策参考;
3.在国内外学术界拓展非正规就业研究领域,促进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和提高。
预期结果为:
1.建立SNA(2008)框架下的非正规就业测算模型,并用该模型对中国2016年非正规就业规模进行测算;
2.分析中国非正规就业的规模、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等问题,探讨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和作用;
3.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非正规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合理化、化解风险、提高就业质量等。